中時社論》關公媽祖的新九二共識
大陸經濟成長動能全球一枝獨秀,工商企業界呼籲民進黨政府「提新論述承接九二共識」,以重啓兩岸對話,恢復雙方正常往來,活絡經濟發展。蔡英文總統於春節前的國安會議後對外談話表示,「當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後,期待兩岸人民逐漸恢復正常有序交流」,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臺灣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原則下,促成有意義對話。」兩岸和平與對話交流是絕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也是蔡政府的期待。
兩岸一家是最大公約數
2008年兩岸恢復協商,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但九二共識卻被民進黨污名化,說是賣臺或等於一國兩制,但這都不是事實。如果賣臺,如何還能進行7次總統大選,民進黨還當選4次,至於一國兩制根本不是兩岸協商的基礎,臺灣朝野各界均不接受,無庸置疑。但民進黨堅持不接受九二共識,大陸堅持兩岸對話須有共同政治基礎,顯然雙方都需要下臺階,創造恢復協商的機會。
臺灣內部已形成最大公約數,自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灣後,自始至終都主張「一箇中國」爲中華民國,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增修條文來定位兩岸關係,目前處於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分治狀態,並且在前言中提及「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可見未來是要追求國家統一的。而過去李登輝前總統主持的國統會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曾表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也就是「臺灣+大陸=中國」,一中共有,目前各自分治,未來追求統一。
大陸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原來非常強硬,稱「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個說法在2001年錢其琛接見臺灣訪問團時就修正爲「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2005年大陸人大正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2條明定「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因此大陸也主張臺灣加大陸等於中國,並無異議,也就是說一中是兩岸共有的,大陸並無獨佔權。
在兩岸法規上都強調「一中共有」情況下,只要找出相互能接受的新論述,就可以承接「九二共識」。大陸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98%人民的祖先來自大陸,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80%人民信仰媽祖、關公,兩岸宗教、文化同源。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一家人,應該是雙方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兩岸和平發展利於臺灣
大陸歷經30多年的快速發展,城市地區人均所得與生活素質已經不比臺灣差,甚至在城市硬體建設方面多已超過臺灣,制度差距也逐漸縮小,大陸推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思想的具體實踐,兩岸可以推動「求同化異」,中長期可以從事「制度競賽」,讓民衆選擇適合兩岸中國人的優良制度。臺灣早在1990年代《國家統一綱領》中,在制度面就主張「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文化中國化」,相信透過兩岸共同努力,進行制度競賽,不難找到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良制。
兩岸自2008年臺灣開放大陸居民來臺觀光後,大陸同胞來臺親身體驗臺灣政治、法律、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各項制度後,紛紛表示讚賞,包括臺灣各級政府在「服務」而不是「管理」人民﹔法律在「保障」而不是「限縮」人民的基本權利﹔經濟是「自由開放」而不是「計劃管制」﹔社會是「多元發展」而不是「單一領導」,特別在文化方面,臺灣在中華文化保存、全球文化融合、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更是讓大陸同胞稱羨。相信在兩岸在經過交流合作後,能截長補短,互通有無,開創出最適合兩岸同胞的各項制度。
兩岸人民往來與經貿交流對臺灣經濟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要冷靜思考,建立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形式對我們最有利?「和平統一」無條件、「武統」太悲慘、「和平臺獨」太夢幻、「武力臺獨」不可能,維持現狀、和平發展應該是最有利於臺灣生存的模式。
主張「法理臺獨」不但違背《中華民國憲法》與相關法律規範,更將使兩岸面對戰爭的恐怖風險,任何政治人物都不應該爲了一己或一黨的政治理念,以人民的生命財產做爲賭注,政府存在的目的應該是「爲民謀福」,不是政治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