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CDBC若一統江湖,誰與爭峰?
▲ 央行去年針對CBDC 成立了研究計劃專案小組。(圖/記者湯興漢攝)
●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中央銀行「總算」成立了CBDC(央行數位通貨,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研究計劃專案小組。爲什麼我用「總算」兩個字形容呢?我相信,在中央銀行內部早在十幾年前就研究過電子貨幣這個趨勢與專題,而且,CDBC亦不是在比特幣興起後纔有的議題。
十幾年前,我應邀加入一家支付系統公司的研究顧問一職,總經理因爲是熟識,笑着問我怎會找我當顧問呢?我依約記得只回一句話:「你們家的卡片我沒用過,所以你們才請我當顧問!」我回這句話的意思是,支付系統的「交易成本」太高,以致於要我放棄使用現金支付的「機會成本」太高,以致於我還是使用現金,不使用支付系統(當時是儲值卡)。
支付系統與機制的「交易成本」是個非常冷門的議題,二十幾年前也沒見過經濟學家對此有過研究。當消費者手上用的某某卡、某某Pay,推出者莫不以爲這都是解決消費者交易時的不便的難題,而事實上,這些支付系統纔是造成交易成本的最大原因。因此,中央銀行對於CBDC開始列入研究計劃,雖不代表有實施的時間表,但釋出的說法是CBDC與實體貨幣雙軌並行,我認爲「總算」有機會解決實際交易時所面對的「交易成本」。
電子貨幣已經是老話題
然話說回來,電子貨幣也不是現在纔有的機制。在臺灣,早在2003底,萬事達國際組織與宏碁就已經發行MasterCard Cash,可以直接透過ATM將電子錢直接儲值於卡片上。更早之前,第一代的金融卡也有電子錢圈存的功能。所以,在目前電子支付系統各家爭鳴之前,也確實存在將新臺幣直接儲值或圈存在金融卡和提款卡的交易方式。
只可惜,當年無法成功的原因還是以交易不普遍,以及P2P無法交易困境,才鎩羽而歸。失敗的原因,還是不脫交易成本問題與使用限制。如今,以事後諸葛的角度觀之,這種交易機制看起來更像於CBDC的雛形——用電子化的新臺幣交易。
▲若CDBC成功推出,各大支付系統將會面臨艱鉅挑戰。(圖/達志影像)
簡單來說,CBDC是以價值基礎的電子錢包(或帳戶基礎的介面)進行交易,也因爲交易雙方全都是以新臺幣進行交易,就好像我們日常交易時,一手交錢,一手取貨的銀貨兩訖一樣,只是CDBC將新臺幣電子化而已。
然CDBC只要一推出之後,目前的各大支付系統(某某卡、某某Pay)將會面臨適用的挑戰,正因爲未來的交易模式,將會改以電子錢包爲載具的方式支付電子錢。這種大一統,就像秦始皇統一了六國貨幣一樣,支付方式將會「進化」爲用電子錢包上的新臺幣付錢。但實際上,現有支付系統業者的利益將會「退化」,因爲無法再發行電子錢,變成過路財神,必須使用官方的電子貨幣,營業模式將只是販賣「電子錢包」而已,不再用不同的「電子錢包」綁住消費者的新臺幣,造成出門攜帶「鉅款」,卻有時無法付錢的窘境!
你出門怎會帶好多個錢包?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帶一個錢包出門!即使一個錢包,我們也不會讓錢包有多個夾層,還讓每個「錢包」或「夾層」裡的錢彼此獨立,不能互相流用!然後,大家再看一下自己的錢包、手機裡,是不是有很多卡片、Pay,你還得各自儲值,因爲無法流用,然後,交易時還需要問一下店家,交易時到底要用哪一個支付工具的不便情況呢?
我現在應該是數位工具滯後使用者,皮包裡只剩一張悠遊卡,而且,一個月的交易紀錄恐怕十次還嫌太多。我反而喜歡現金交易了,因爲現金交易的交易成本竟然比諸多的支付工具還低。如果未來中央銀行真的發行CDBC一統支付系統的江湖,我還挺期待的!
熱門點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