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穩外資」恐難奏效?分析:敵視政策 纔是出走主因

一名工人走過北京一處建築工地的宣傳標語。(路透)

中國今年1月利用外資975.9億元(人民幣,下同),創2021年以來同期最差,中央急出手「穩外資」,不過被部分國外學者和媒體看衰。有學者指出,中國試圖掩蓋其敵視外資的政策,纔是真正導致外資撤走主因,但中國仍拿「外部環境」當藉口;再加上美中貿易戰升級、營商環境惡化、國安審查趨嚴等影響下,外資迴流前景依舊黯淡,「穩外資」行動恐難奏效 。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國商務部和發改委推出「穩外資行動方案」之際,恰逢實際利用外資額在1月份跌至同比4年來的最低水平。中國經濟在面對貿易戰和市場信心不足的背景下,「穩外資」方案能否奏效令人擔憂。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20日在北京就此表示,外資表現比去年全年降幅收窄,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因素有關,而這又源自當前全球跨境投資低迷,中國面臨外部環境依然嚴峻複雜,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這一情況對我們吸引外資產生的影響不可低估」。

不過報導引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認爲,中國官方稱外資表現收窄原因只是在找藉口,試圖掩蓋中共敵視外資政策纔是真正導致外資撤走主因。尤其中共可以用國家安全作爲理由,肆意打壓和壓制民企、私企、外企,還要在公司裡建立共產黨支部、進入董事會,這種社會環境不適合外商繼續存在,「外資撤離趨勢基本上不可阻擋,也不會逆轉」。

另據美國之音報導,儘管中國政府已推出「穩外資」行動方案,試圖挽留外資,但在美中貿易戰升級、營商環境惡化、國安審查趨嚴等因素影響下,外資迴流前景依舊黯淡。

報導引述多位受訪的分析人士表示,除了政策和經濟環境的挑戰,中國本土企業在家電、汽車等多個領域成功實現「進口替代」,進一步擠壓外資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此外,中國政府還會在貸款、政策等各方面,給予本土企業更多優待,讓外資覺得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除了外資撤離,中國企業也在加速向海外轉移資金。彭博資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1730億美元。旅美經濟學者蔡慎坤分析,這似意味着中國企業已在爲川普可能重啓的關稅戰做準備,尤其是中低端產業早已轉往東南亞、南美洲或非洲設廠,以規避美國貿易制裁。

不過,也有部分分析人士認爲,外資撤離的「危機」被誇大,並指中國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部分外資企業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的長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