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中小企業喜與盼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郭志強

2021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既有喜也有憂。

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覆、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拉閘限電等不確定風險出現,給中小微企業發展帶來原材料和工業品價格高企、訂單不足、融資難、回款慢、物流成本高等挑戰。

危機中育新機。2021年,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專精特新企業迎來黃金髮展期、多輪扶持政策助力,讓中小微企業在這一年收穫了衆多政策發展"大禮包"。

多位中小企業主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對於他們來說,2021年是刻骨銘心的一年——史無前例的複雜形勢和多輪扶持政策相繼落地。

疫情反覆,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多重風險

疫情衝擊着各行各業,給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帶來考驗。在消費行業,連網紅奶茶品牌、經常"大排長龍"的茶顏悅色也受到重創。今年11月,茶顏悅色大批閉店,其迴應稱,已在今年第三次集中關閉了七八十家門店。"跟疫情交鋒以來,公司數次調整,已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還撐得住。"

製造業中小企業也面臨發展困境。2021年,原油、鋼材、銅、玻璃、塑料等原材料價格歷時半年的瘋狂暴漲,加上疫情起伏反覆,下游工廠的成本承壓普遍加重、利潤被"蠶食",工廠訂單實現盈利的不確定性被放大。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中小企業面臨成本壓力而不得不宣佈停工、停產、停供,甚至倒閉。

9月中旬,《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走訪廣東、浙江調研發現,一些小型外貿製造企業面臨庫存積壓、人力成本增加等問題,這也折射出繁榮的外貿市場形勢下,小微企業存在生存之困。

12月18日,財信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策略總監黃紅衛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衝擊了線下服務業和線下消費,其中以中小微企業居多,加劇了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分化。雖然大型企業PMI(編者注:指採購經理指數,是通過對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彙總出來的指數,能夠反映經濟的變化趨勢)已經復甦,但2021年5月份以來,小型企業PMI已經連續7個月處於榮枯線下方,小微企業生存仍較爲艱難。

12月20日,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中國中小微企業經營現狀研究2021》中表示,短期來看,經濟K型復甦,疫情反覆,上游成本漲價,疊加環保限產、拉閘限電影響,是造成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的主要原因。

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髮現,2021年以來,聚焦中小企業的"急難愁盼",決策監管層頻繁釋放強監管的信號警示、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聚焦大宗商品漲價問題、多部門聯合約談大宗商品重點企業,及時採取調控,讓瘋狂的大宗商品市場降溫,原材料價格集體"踩剎車"。一系列紓困政策相繼出臺,爲企業發展注入信心。

紓困力度還在持續加大。11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針對近期中小企業發展遇到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包括加大紓困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靈活精準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推動緩解成本上漲壓力、加強用電保障、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着力擴大市場需求、全面壓實責任等9條具體措施。

北交所橫空出世

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創造了80%以上的新產品。然而,他們獲得的直接融資卻面臨長期不足。

"解決信息不對稱是金融高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一環。"百融雲創CEO張韶峰舉例,新興產業的數字化管理程度較高,其對資金需求量大、循環週期長,投資轉化率較之傳統行業不能以簡單的線性可比思維去衡量;在小微領域,企業數量衆多,但普遍缺少擔保、財務透明度低,對資金需求愈加個性化。這兩類實體經濟資金需求龐大,金融機構面對的企業信息更是海量的。數字化運營能力不足,金融機構就無法充分掌握貸款目標的有效信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痛點"由此而生。這也加速了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同時,迫切需要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補足短板,來支持數量衆多的中小企業成長壯大,激發創新潛力。

今年11月,新三板精選層變更設立爲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至此,北交所與創新層、基礎層一起組成"升級版"新三板,這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的重要舉措。

北交所開市對中小企業發展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再提升,讓中小企業主更加堅定發展信心。

"北交所是資本市場爲適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而設立的,也爲像五新隧裝這類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開一條新賽道。我們過去的所有付出都值得。"北交所上市公司五新隧裝副總經理段睿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黃紅衛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對於中小型科技企業而言,銀行等間接融資體系能夠提供的融資支持相對有限,中小科技企業急需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支持。北交所加速推出並落地,體現了我國金融體系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在不斷加大。

北交所開市當天,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開市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又一標誌性事件。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進一步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茁壯成長

中小企業發展得好的地方,經濟都很好。在中國,一批中小企業勇立潮頭大膽創新,走上了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

2021年,大膽創新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迎來了一個重要發展窗口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今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致辭表示,第一,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纔會好;第二,"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第三,要爲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此外,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做精主業的環境變化正在到來。"政策的手"和"市場的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合力託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僅扶持政策密集推出,資本也乘勢而上,希望培養出更多的"小巨人"企業。

11月初,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該文件與平時的政府文件文體不太一樣,以實事清單的形式提出工作舉措,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對於上述文件提到的"專精特新萬企行"活動,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將爲每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備一名服務專員,2022年底前,推動地方對全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地走訪,爲每家企業至少解決1項困難。

12月中旬,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南超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湘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國家政策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搭建了廣闊的發展舞臺,讓我們這些企業能夠集中精力向着行業細分龍頭髮起衝擊。"

12月17日,服務中小企業政策再加碼,工信部發布《"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推動形成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200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和10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

中金研報認爲,時代搭臺、政策助力,爲中國專精特新類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了積極的氛圍,提高了這些專精特新企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技術突破、創新升級、面對全球競爭的成功概率。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21年第24期)

2021年第24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