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第三接收站依法取得開發許可 依環評審查結論執行

近來外界針對開發許可過程及內容及建議布新管以取代三接等諸多誤解、質疑,中油再度澄清,第三座接收站依法取得開發許可,施工過程皆依環評審查結論承諾事項確實執行,落實相關保育作爲。建新管取代三接無論採陸管海管臺北建站均緩不濟急,籲請支持第三接收站興建,及時提供大潭電廠用氣。

中油強調,臺灣經濟和產業仰賴穩定的電力供應,第三接收站是我國電力穩定供應之重要能源基礎設施,達成分區供電,降低系統風險,並協助中南部減煤,改善空污。若第三接收站遷址,需要重新環評、取得用地、填海造地,加上設施興建時程等,供氣時程將更延後至少11年。

至於外界對供電影響數字不同有所疑問,中油說明,對整體備用供電容量率影響不僅原有七號機(91萬瓩)的2.4%,而是二部正在興建八號(112萬瓩)及九號機(112萬瓩)的近6%,數字不同是因機組供電容量率大小不同。若爲能及時供氣發電,北部電力將出現很大的電力缺口,可能衝擊到竹科在內的臺灣經濟命脈,以及臺北、新北基隆宜蘭、桃園近一千萬人口用電。

中油表示,觀塘工業區工業港於88年及89年通過環評,開發面積就爲232公頃及913公頃。環團朋友所指政府過去曾提的77公頃方案,事實上那就是中油一開始對於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範圍約77公頃的投資計劃,涵括在232公頃工業區中。而工業區除天然氣接收站外,還包括LPG接收站、砂石碼頭及獨立電廠等,相關計劃是在104年9月4日經行政院同意,再於106年4月向環保署提送環差報告。

環評說明書中已敘明,觀塘工業區開發範圍23公頃,包括臺電既有之溫排水渠道8公頃、東鼎公司原即已圍堤填築13公頃及2公頃聯外道路,中油並未增加填區範圍。工業港開發水域面積913公頃,包括防波堤港域及外海填區(21公頃)等,外海填區係爲收容浚深航道及回船池土方,填區供設置LNG碼頭及卸收設施等。

工業港位於水深超過10公尺深之區域,經中油委託顧問進行水下攝影調查,顯示工業港海水濁度高,透光度低,海牀沙質覆蓋,僅有零星生物,且未發現殼狀珊瑚藻及柴山多杯孔珊瑚,不具藻礁生態系。

針對外界建議布建新管取代三接,中油指出,由臺北港布建新管不論採陸管約40公里,須經高架設計之西濱公路管線埋設將影響公路安全,如採海管約50公里,須經臺北港航道、錨泊區及礁岩地質、冬季海象不佳及管線維護不易等難以克服之問題。

尤其,臺北港建站前置作業包括可行性研究、環評等作業至少需時3.5年,圍堤造地、建站至初期供氣至少需7.5年,合計至少需11年,更未計40公里的布管過程,對北部供電近期需求,恐緩不濟急。

此外,若從中油臺中廠通霄至大潭之既有海管供應大潭電廠第8到9號機組用氣,因海管管輸能力已飽和,須另埋設海管或陸管,並配合在臺中港外辦理外廓防波堤、圍堤造地、儲槽及氣化設施、碼頭等工程,涉及環評等議題,整體工期至少也要十年以上,同樣緩不濟急,不具可行性。

中油強調,三接動工至今執行及推動各項生態保育;除進行藻礁生態系環境維護及生態監測,108年起於大潭海岸清理垃圾,清除數量已超過99公噸,有效維護潮間帶自然環境的生態,並進行小燕鷗棲地營造,夏季繁殖成功率提升至近90%,遠勝臺灣各地約30%繁殖成功率。由施工期間生態監測顯示,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羣從75個增加到超過100個、殼狀珊瑚藻種類也由個位數增加爲2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