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樑

(原標題:中軸線——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樑)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鼓樓。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約好的那個週日早上,北京突降大雨。集合地點永定門公園北門一帶,有一陣子暴雨如注。能來多少人赴約?他心裡打了問號。  本報記者的一個朋友,對北京中軸線着迷。

前陣子,他試着邀約大夥一起徒步“丈量中軸線”。大約要走12公里,當時預計需要3個小時,並不容易。

他精心設計了路線,微信裡吊足大家胃口:“一生一次的機會!有一位參與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20年的專家全程講解。”

他想,三人即可成行,十幾人“丈量”效果會比較理想。誰知,竟來了近40人,有的還拖家帶口。有人說,是他號召力強。他知道,是因爲中軸線亙古不變卻又與日俱增的魅力。

朋友們在北京生活大都20年左右,有的更長。他們有個共同點:熟悉中軸線,但從未徒步走過,更沒機會聽專家“全程講解”過。集合完畢,雨小了不少。帶着擴音器的專家出現了,打開開關,試了試音。

她叫葉楠,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是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她與中軸線有緣,2002年入職後第一項工作,就是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現在更是深度參與中軸線申遺工作。

建築

北京中軸線南端永定門、北端鐘鼓樓,貫穿老城南北,直線長度7.8公里,是我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中軸線,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

葉楠記不清自己多少次考察過北京古城這條“靈魂和脊樑”。以往,她常推薦第一站先到景山。景山在明清時不僅是北京內城的幾何中心點,也是整個中軸線制高點。站上景山,可以建立完整的中軸線空間概念,直觀感受軸線與老城的關係。

這次徒步,爲了路線方便,選擇從最南端的永定門出發,一路向北。永定門公園裡,能看到御道遺存。永定門城樓始建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是北京外城的南門,曾被拆除,2005年復建完成。

登上城樓,向北能看到正陽門,往東看到天壇,向西看到先農壇,向南望,現今的廣場,曾是永定門箭樓、甕城、護城河。下了城樓,出了公園,大家先是往東走到天壇西門,沿着天壇公園外牆走了一段路。再往西,行到中央御路,很快便到天橋一帶。這裡也是話劇《龍鬚溝》的發生地。同行者中,有個熟悉情況的朋友,介紹了龍鬚溝和天橋具體方位被考證出來的過程。

再向北,到了珠市口,珠市口教堂立在路口,很是醒目。過人行天橋,走前門大街,看到正陽門。再往前,途經前門火車站(現鐵道博物館),途經美國大使館舊址(前門23號),至正義路向北。葉楠介紹,作爲大運河一部分的玉河,被蓋在路下了,但仍在發揮排水等作用。

走上南池子大街,不久便到皇史宬。作爲保存明清皇家檔案資料的地方,皇史宬爲了防火恆溫,全爲整石雕砌,南北牆厚6米。皇史宬內築有1.42米高石臺,石臺上現排列着30多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櫃。經過精心修繕,皇史宬已於近期對外預約開放。

沿着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一路向北,到了故宮東北角樓。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建於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是我國現在保存最爲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皇宮建築羣。因時間原因,沒進故宮參觀。

再往前走,往西200米,從景山公園東門進園。在景山萬春亭觀景平臺,大家看到地面上有個“北京城南北中軸線”銅盤。向南鳥瞰,紫禁城裡殿宇莊嚴,琉璃瓦頂熠熠生輝,正陽門高大顯眼。向北望去,地安門一帶,萬寧橋以及中軸線北端點鼓樓和鐘樓,盡收眼底。

下山,出景山公園西門往右,再前行,到地安門內大街,看了內皇城牆,瞭解了北京的四重城廓。在地安門路口,觀望復建的地安門雁翅樓,想象昔日地安門人潮人海繁華市井。地安門曾與天安門遙相呼應,今已不存。

後來,又到萬寧橋。金代已有木橋,元代改爲石質。此橋迄今仍在使用,橋上車水馬龍,橋下河水清澈。接着到鼓樓,看到一對對新人在紅牆下拍婚紗照。最後,在鐘鼓樓廣場仰望鐘樓,結束行程。

因時間原因,這次徒步只算走馬觀花。

文化

中軸線是一條物理軸,也是一條精神軸、文化軸,還是新時代首都的發展軸。要用腳步丈量,也要用文化眼光打量。

建築學家樑思成說,有計劃的建造城市,我們是歷史上最先進的民族。古來“營國築室”,即都市計劃與建築,素來是相提並論的。在他看來,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

中國傳統文化“以中爲尊”。“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中軸線佔據城市中心位置,是3個“中”的集中體現。“中”是相對的,需要兩翼、四面、八方呼應。發端於周代的中國禮儀文化,強調均衡、對稱、有序。

從永定門向北進入北京老城,會發現大量左右對稱的建築。紫禁城(故宮)建築幾乎是完全對稱的,紫禁城外的整個皇城大體對稱。北京中軸線兩邊,祭祀壇廟有天壇和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日壇與月壇;宮殿有文華殿與武英殿,東六宮與西六宮,城門有崇文門與宣武門,東華門與西華門等。

葉楠尤其介紹了太廟和社稷壇。古人講究“左祖右社”,宮殿左前方設祖廟,右前方設社稷壇。太廟在故宮的東側(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在故宮的西側(今中山公園)。前者敬祖先,事關孝道。後者拜土地神穀神,事關國計民生。她介紹,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佈局,也是延續了“左祖右社”的規劃理念。

中軸線也是“天人合一”觀念的物質載體。北京中軸線南北劃定,對應的是子午線,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紫禁城的方位和命名,也是呼應天空最中心的紫微星垣。鐘鼓樓是瞭解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地方,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每天十二時辰的運行,通過擊鼓鳴鐘顯示。

景山的建設,讓人想到傳統文化的五行。北京“藏風得水,五行不缺”。傳說有“五鎮”,東爲木,有神木廠,儲存木材的地方。西爲金,西邊有大鐘寺的古鐘。南爲火,永定門外有象徵着古代烽火臺的燕墩。北爲水,北方有頤和園昆明湖,鎮水獸銅牛。中爲土,明代在北京城中心點,用拆除元代舊建築的廢料,開挖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出了景山。按照中國營建皇宮的傳統,總把依山面水作爲最佳選擇。景山也給紫禁城提供了倚山。

我國最早出現中軸線的都城,並不是北京。而是1700多年前曹魏時期的鄴城,當時一條南北向的大道,成爲簡單的中軸線。隋唐長安城,朱雀大道是全城中軸線。北京最早的中軸線,是金中都中軸線,而今僅留殘缺遺址。現在中軸線的位置,是元大都時確定。元代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僅存萬寧橋,現在中軸線建築始於明朝時期所造。

北京中軸線吸收歷代都城建設精華,實現了《周禮·考工記》對於都城規範的建設思想,“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編著的《古都北京中軸線(上冊)》一書指出,元明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發展的強盛時期,綜合國力遠超以往各朝。舉全國之力建設的北京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集大成者,而北京城的中軸線,其規劃設計之完美,建築規模之宏偉,建築水平之高超,文化內涵之豐富,完全超越了歷代都城中軸線的建設水平,達到了頂峰。

歷史

北京中軸線上,有太多歷史故事。

歷史上,4個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了約1/5的歷程——從1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開始,到1911年清朝結束,前後長達758年。

與西安、洛陽等斷斷續續作爲首都不同,北京作爲都城的歷史基本是連續的。除了元朝曾定都和林、元上都及明朝初期定都南京之外,金、元、明、清均在北京建都。歷史的連續性,使得北京城的歷史價值更大,文化內涵更豐富,中軸線更有故事。北京中軸線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多數主要建築保存完好,紫禁城、太廟、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顯出昔日壯麗輝煌。

中軸線也曾歷經劫難。明初朱元璋、明末李自成等曾下令毀壞元朝和明朝都城,中軸線受到損壞。清朝中葉後,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又先後兩次攻入北京。今天的天安門城樓,高大威嚴。作爲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它曾多次遭難。明天順元年(1456年),它遭雷擊起火被焚燬,數年後重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時,它再次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

1952年6月,新中國對天安門進行修理。新華社當時的報道提到,工人們從它西邊樑上取出了三顆炮彈。彈殼上還隱約地可以看出個別的英文字母。從炮彈的古老形式看來,大概是一九○○年八國聯軍打進去的。報道感慨說,偉大的天安門,你經歷了兩次大火,又遭受過帝國主義的炮彈轟擊。今天中國人民治好了你的創傷,絕不允許帝國主義者再碰你!

北京召開奧運會的2008年,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任仲平”文章中,談到北京中軸線的滄桑,“我們丈量這夢想的軌跡,撫摸着一個民族的興衰”。文章說,700多年前,馬可·波羅見證過這裡眩目的輝煌,它勾起多少中世紀歐洲人對東方天堂的嚮往。200多年前,馬戛爾尼領教過乾隆“萬國來朝”“輸誠納貢”的傲慢,北京與世界擦肩而過。100多年前,八國聯軍擊碎了“天朝”最後一絲虛榮,“高貴的好先生,我們是好人,請勿射殺我們”,是子民們驚恐的哀號。文章指出,只有熟悉這段歷史的人,才能體會,13億中國人爲什麼對舉辦一場“我能比呀”(“奧林匹克”曾被譯爲“我能比呀”)的盛會如此渴望;纔會理解,中國人對北京奧運的支持,爲什麼幾乎不需要動員。外國友人感嘆:“奧運會是對中華民族百年苦難的一種補償。”但中國人民並不是要通過奧運撫平自己的“歷史悲情”,中國所做的一切,除了“圓夢”,還因爲這個終於走向世界的古國,希望以自己的熱情和奉獻,承擔一份應盡的責任……

對中軸線資料的保護,也在一直進行。1940年,營造學社發起人朱啓鈐考慮到古都精華恐被戰火殃及,對北平中軸線古建築進行系統測繪。1941年6月起,歷時3年多,一支30餘人的專業測繪隊伍實測圖紙700餘張。這也是北京建城史上,首次運用現代測量技術全面測繪中軸線古建築的創舉,被視爲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知識界保護北京古建築的一項重大成就。2013年底,《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出版,展現了那羣文保先行者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申遺

保護北京老城,保護中軸線,早已成爲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他說,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當前,北京中軸線正爲申遺作準備。2011年,北京市政協建議啓動中軸線整體保護立法程序。同年,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啓動。2013年,其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目前,北京中軸線確定的遺產點有永定門、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及箭樓、天安門廣場歷史建築羣、天安門、太廟、社稷壇、故宮、景山、萬寧橋、鐘鼓樓。起草申遺文本、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制定地方法規、實施保護整治等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爲了申遺,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如改善老城人居環境,更新市政設施,騰退被佔用的重點文物和歷史建築等。其中每一項,都要下大工夫。

以騰退文物爲例。2018年9月,中軸線上的天壇、景山、中山(社稷壇)、北海4所市屬公園,基本完成園內住戶簽約騰退、房屋拆除等工作。在中山公園社稷壇,居民騰退後,被民居包圍的古樹重現挺拔身姿。

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本朝先祖的家廟,佔地200餘畝。由於歷史原因,自上世紀50年代起,太廟東北角區域、體育場看臺下、故宮端門東牆下有一些居民在此居住。據悉,太廟地區已於2018年底完成73戶居民住房騰退,在獎勵期內實現百分之百簽約,已完成拆除整治工作,新增遊覽面積3480平方米。

此外,110路公交天橋總站曾經佔壓部分中軸線綠化帶,現已騰退爲綠地、恢復了御路……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多次就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進行調研。他說,以申遺爲抓手保護中軸線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他強調要抓好重點任務實施。如,風貌整治要以中軸線南段爲重點,打通正陽門到永定門3公里步行道,打造中軸線南段文化探訪路線等。

今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規劃》發佈。其中提到中軸線、三山五園、三條文化帶等。

因爲申遺等工作,葉楠依舊很忙。對比20年工作,她有個體會——

20年前,面對中軸線,更關注“外延”。也就是延長線的部分,那時對於延長線處的用地功能、空間形態還沒有明確的意向;20年後,面對中軸線,更加關注“內核”。也就是7.8公里長的傳統中軸線部分,如何把它內在的價值完整展示出來,並傳遞到全世界。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介紹,作爲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正陽橋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出土一具石雕鎮水獸。一時間,中軸線話題,再次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