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文脈·風物】三百年前盛況重現!中秋對歌會傳承非遺經典

中秋時節,黃昏將至時,平靜安逸的珠海高新區雞山村便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早早來到村中心的廣場上,大家面露喜色,等待着一年一度的中秋對歌會開場。廣場上早早擺放好了長凳,這是給參賽選手和長者就座的地方,村民們自帶凳椅,根據自家所在村子的東西方位,組成兩大陣營。待到皓月當空之時,精彩熱鬧的對歌會就會拉開序幕。

2009年,雞山村中秋對歌會被列入廣東省非遺名錄。中秋對歌會,是雞山村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對歌會上“唱山唱海唱家鄉,唱人唱事唱歷史”,不僅是雞山村最具特色、最具韻味的文化標誌,更是雞山人心中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雅俗共賞,雞山牛歌傳承三百餘年

雞山村地處伶仃洋西岸,背倚鳳凰山麓,面朝大海。自古以來,這裡崇文重教,中秋之夜對歌的習俗,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中秋對歌會,源於明末,盛於清中葉。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縣誌》“風俗篇”記載,香山人有“八月十五日,飲月下,曰餖中秋”的風俗。唐家人在中秋節之夜不僅有拜月賞月風俗,而且有對歌的傳統。《唐氏子英房族譜》記載,唐氏始祖居俊公自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從南雄珠璣巷遷居香山縣,至第八世祖隱翠公時分支開族搬遷到雞山定居後,生產有所發展,生活較爲穩定,到第十三世祖兆霽公時(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文教逐步興旺起來。

中秋對歌會所唱之雞山牛歌,原是牧牛人在田間閒時自編自唱的一種民謠,後來得到村民普遍喜愛,逐漸從民謠發展成爲一種小調,並在中秋之夜出現了對歌的情景。而後,這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逐漸成爲該村的節慶民俗,成爲村人慶豐收、賀團圓的民間文化活動。

昔日鄉間的文娛活動相當貧乏,牛歌的出現,無疑爲鄉鄰們提供了不少樂趣。中秋對歌會所唱的牛歌均爲當地方言詠唱,曲調優美,以歌手對唱和羣衆性的民歌創作相結合,鬥歌喉、鬥文採、鬥智慧,內容豐富,雅俗共賞。這些時代傳承的牛歌,或讚頌現實,或悲世嘆命,或抒發情感,或祝願未來,反映了當地的歷史風貌和風土人情。

中秋對歌會於抗戰時期中斷,1946年恢復,但到了1965年,因無人組織對歌會而再度衰落。然而,彼時的村民還是約上三五知己自發進行對歌。2006年中秋節起,在中秋對歌會代表性傳承人唐貽程老人(二十一代傳人)努力下,由唐家灣鎮文化中心和雞山社區居委會牽頭,定時舉辦“中秋對歌會”,重現歌會當年風采;其後,逐步恢復並盛行。如今,每逢農曆八月十五,唐家灣雞山村民間遵循舊曆,在村中空地或廣場開展“中秋對歌會”的習俗。

在中秋對歌會的影響下,牛歌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流傳於香山縣轄區(主要包括中山市、珠海市、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市、佛山市的部分地區),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代人,成爲珠海本土民俗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逐步成爲香山文化的標誌之一。

喜慶祥和,中秋對歌會精彩紛呈

中秋節黃昏時分,雞山村早早掛上了燈籠。村民在中心街市前的廣場上,按照東西兩邊擺上長凳,每張凳子長約一丈,給歌手及長者就座,兩隊相距6丈左右。村民們身着長衫或上穿對襟衫、下穿百褶褲,形成東西兩組歌隊,通常每邊聚集百餘人。中間擺好八仙桌,放置時令瓜果、茶果、月餅等。

中秋對歌會分爲開始、對唱和決定勝負三個部分。明月升空之時,對歌會開始。首先由上年對歌獲勝方的歌手(俗稱“大聲公”)或本村一名長者以一首“今晚歌堂系我開,吹簫打笛引郎來。引到郎來跟我唱,一起唱到日頭紅”或是“今晚歌堂系我開,搵齊兄弟一同來。三隻大船裝滿載,還有歌師打路來”拉開中秋對歌會的序幕。隨即,東西兩邊的歌手們開始對唱,你唱我和,你問我答,兩邊輪流,直到一邊無法接唱下去纔算分出勝負。

中秋對歌會還允許東西兩隊邀請本村或者鄰村有文采之人到現場作詞提供給選手進行即席演唱,既有平民歌手所寫的街頭俚語,亦有辭藻優美、平仄工整的七言詩。在對歌會到達高潮之時,往往出現臺上是激動人心的對歌,臺下是爭分奪秒的作詞局面,雙方爭鬥膠着,扣人心絃,好歌好詞又引得掌聲雷動。夜幕下的中秋對歌會,呈現出一幅喜慶祥和的節日畫面。

對歌會的最後結果,無論哪隊獲勝,都會有一番吉祥寓意。若是村東獲勝,則寓意翌年“好江海”,漁業豐收;若是村西獲勝,則預示着來年“好時年”,五穀豐登。若是對歌會到了凌晨兩點還未分出勝負,則由村中長者定奪。根據《雞山村史》記載,有幾年雙方難分高下,一直唱到了天亮。不過中秋對歌會作爲村民慶賀中秋的一種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爭勝負,只爲討個吉利。

不過,此前的中秋對歌會男女老少均可參加,但登臺演唱的只有男人。對歌會是由兩隊挑選出聲音洪亮的男子登臺演唱,女人也可以參與,但大多不會上場,即使平時男女對唱的歌曲,也都由男人完成。不過近年來,除了傳統的成年男性外,越來越多的女性和青少年也加入中秋對歌會當中。

各展所長,歌詞彰顯村民智慧

作爲反映村民生活風貌和智慧的雞山牛歌,歌詞無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記錄下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你方唱罷我登場,各人盡顯各家長。在此背景下,雞山牛歌的歌詞就要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目前,收集和保存下來的牛歌有七十餘首,從形式上看,牛歌分爲長句和短句,其中短句一般要求七字四句,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不論。長句則沒有字數上的嚴格限制,但需押韻。

從內容來看,雞山牛歌更是融合了各個方面。如反映生活風俗的《唱歌須用歌來引》:“唱歌須用歌來引,打鑼須用鼓來跟,打銀鬚用硼砂藥,定親須用好媒人。”值得一提的是,雞山牛歌還保留了很多包含歷史信息的名歌,《舊廣東府州縣名歌》中,就將廣東各地的地名全部編進了一首歌中,《舊中珠澳地名歌》更是囊括了許多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名及其方位,可謂十分難得,讓人不得不感嘆雞山先民的智慧。

從歌詞方式而言,以獨唱居多,也有問答對唱,還有字謎、拆字等。其中《徽》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西廂待月一寺空,白馬求救去無蹤;崔鶯此日失佳偶,惱煞紅娘不用工。”歌中,“待”之“寺”空爲“彳”,“救”去“求”爲“攵”,“崔”失“佳偶”爲“山”,“紅娘”不用“工”則剩下“系”,四句歌詞合起來正是“徽”字。這種形式的牛歌融合了謎語的趣味,通俗又不失高雅,內容豐富,十分精彩。

此外,隨着時代的發展,雞山牛歌也有反映時政的《雞山贊》《改革開放十春秋》《雞山改革開放十變》等牛歌,都是在改革春風的吹拂下奏響的時代之歌。

牛歌的歌詞中,有熱情的讚頌,有諧趣的取樂,有生產經驗的總結,也有人生哲理的歸納,但絕無貶低人格、傷風敗俗之詞,體現了雞山村人的情趣和品格。演唱者們往往唱之動情,聽着受益匪淺,教育稚童於娛樂,勸喻世情於歌謠。

“雞山村中秋對歌會的習俗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文化的獨特體現。”雞山社區黨委委員、居委會副主任黃燕芝表示,“它對於啓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營造良好村風村貌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傳承非遺,歌手陣容不斷壯大

2006年10月,珠海高新區唐家灣鎮成立“珠海市唐家灣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指導實施鎮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中秋對歌會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首項工作,保護專項經費列入區財政預算。同年,經過長時間的“停擺”後,在唐貽程(1927-2018年)的努力下,中秋對歌會重現了當年的風采,牛歌的旋律再次在雞山村的上空飄蕩。

中秋對歌會項目在市、省申遺成功後,高新區文化部門每年組織“我們的節日·中秋”雞山牛歌中秋對歌會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藉此做好傳承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吸引羣衆參與原生態和表演性質的活動,參與常態化的傳承、培訓,使得該項習俗得到了行之有效的傳承和保護,知名度也不斷提高,目前,雞山社區是珠海市新農村建設示範社區之一。

唐貽程是雞山村中秋對歌會的代表性傳人,他從1935年開始接觸中秋對歌會並學唱雞山牛歌。2007年,他開始在村中、曲藝社、中小學教授中秋對歌會所唱的雞山牛歌;在其不斷努力下,至2008年底,收集中秋對歌會歌詞80餘首,協助鎮文化中心編成《中秋對歌會歌集》,參與舉辦5次大型中秋對歌會,重現中秋對歌會當年風采,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唐貽程過世後,“接力棒”傳到了1943年出生的唐章雄手上,他從1947年開始接觸中秋對歌會並學唱雞山牛歌,傳唱中秋對歌會之雞山牛歌已70餘年。2007年至今,參與每年舉辦的中秋對歌會、民俗交流展示活動,推廣中秋對歌會;2013年至2014年參與《雞山村史》主編工作,收集、彙編雞山牛歌歷史資料;2018年至今,在唐國安紀念學校開展的傳承課堂傳授雞山牛歌。

近年來,中秋對歌會的傳承得到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與喜愛,自2006年中秋對歌會開始,歌手陣容不斷壯大至唐家灣各地,本地郎、外地媳,男女老少齊上陣,一展歌喉。2011年,通過邀請傳承人教習等方式,在唐國安紀念學校成立雞山牛歌社團,培育了300餘名小傳承人隊伍。以“雞山牛歌中秋對歌會”爲元素創作了《牛歌新唱》《月影牛歌》《知了知了你別叫》等原創節目,積極參加省、市、區比賽及展演,並利用珠海優越的灣區地理位置,將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大力宣傳與廣泛推廣,有效地保護了這項非遺。特別是近十年來,珠海高新區持續讓學生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並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以雞山牛歌中秋對歌會爲主題創作的非遺舞臺作品《雞山贊》《看花燈》等,以另一種嶄新的形式,展現了這項歷史悠久的非遺民俗,反映出雞山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黃燕芝介紹,中秋對歌會非遺傳承基地設在建於清道光年間的雞山松鶴唐公祠(又稱三房祠),兩進夾一天井格局,面闊三間,硬山頂,青磚灰瓦,麻石牆基,建築面積216平方米。高新區2015年投入專項資金進行全面修繕,2016年6月8日起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館內以文字、圖片、實物、多媒體數字化等方式呈現該非遺項目。1988年出版的《香埠的傳說》收錄中秋對歌會之雞山牛歌3首;2008年底編成的《中秋對歌會歌集》收錄中秋對歌會歌詞80餘首;2015年出版的《唐家灣鎮志(1524-2013)》收錄雞山牛歌7首;2016年編成的《唐家灣民間文學》收錄雞山牛歌67首。“這不僅起到了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作用,也增強了學生對於民俗文化、音樂文化的認同感。”黃燕芝說。

文 記者 鄭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