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國:冬至養生遵循“冬藏”原則

本報訊 (記者王青雲)12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日召開“時令節氣與健康”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冬至時節的健康養生和疾病預防知識。

冬至養生要遵循“冬藏”原則。什麼是“冬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主任醫師朱立國介紹,“冬藏”,第一是“藏精”,冬季應注重養腎固精,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儲存能量。第二是“藏神”,冬季應寧神靜志,避免情緒過於激動,以防陽氣過度外泄。同時,冬季晝短夜長,人的情緒容易低落,要注重調整心態,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避免過度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朱立國建議,飲食方面可適當進食核桃、黑芝麻、桂圓、羊肉等溫熱食物以補腎助陽,同時搭配蘿蔔、白菜等蔬菜,以減少內熱的產生。起居方面,儘量早睡晚起,養陽氣、固陰氣。晚上睡覺前可以泡腳,有利於睡眠和氣血暢通。運動方面,可選擇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舒緩運動,達到身心同調的效果。此外,艾灸、穴位按摩等中醫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適合在冬至時節進行。艾灸腹部的神闕、關元等穴位,按摩膝外側的足三裡等穴位,能夠疏通經絡氣血,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

朱立國強調,冬季雨雪天氣增加了人們摔跤跌倒的風險,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應儘量避免外出。若必須外出,應採取防滑措施,如穿防滑鞋、使用輔助行走工具,並注意避免積水、積雪和結冰區域。行走時可採取“企鵝步態”,腳呈外八字形,以增加穩定性。

若發生跌倒,朱立國針對三種情況給出建議:重摔後出現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可能是骨折,應避免活動並尋求專業處理;出現頭暈、頭痛、噁心等症狀,可能是顱腦損傷,應撥打急救電話並採取預防嘔吐物窒息的措施;輕微跌倒,若自我評估狀態良好,可在他人幫助下緩慢起身,並留意症狀變化,必要時就醫。

骨健康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隨着人口老齡化,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朱立國提醒,冬季寒冷天氣可能加劇這些疾病的症狀,因此保護骨骼至關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暖,重點保護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使用護膝、護踝、護腕等保暖裝備。食療方面,應注重補腎溫陽,適當食用溫補食品,如當歸羊肉湯,加上枸杞、桂圓,以增強體內陽氣。還可以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有助於調節氣息、增強肌肉力量、活動關節、促進氣血流通,從而強身壯骨。此外還可以使用外用製劑,如使用艾葉、花椒等溫通中藥泡腳,改善關節寒凝狀態,緩解關節疼痛,預防疾病發生和加重。除了自我保健措施外,患者還可以選擇就近醫院接受中醫適宜技術治療,以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冬至以後人體陽氣開始慢慢恢復,要順應規律,遵循“冬藏”的原則,用科學的養生方法調護身體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要做好防寒保暖。對於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頭部、腳部和頸部的保暖。雨雪天氣容易導致摔傷、骨折的發生,外出時注意防滑防跌倒,儘量避免長時間在戶外停留。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24年12月23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