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最美職工|守護農田的“土”專家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最美職工】
原標題:守護農田的“土”專家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朱欣
王慶安總是笑盈盈的。日前,本報記者在《閃亮的名字——2024最美職工發佈儀式》錄製現場見到王慶安時,他留着寸頭,爲參加發佈儀式專門穿了正裝,看起來很精神。王慶安很健談,聊到農業技術推廣,農諺一句接一句,語速很快,帶着幾分迫切。
王慶安是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他還有個更響亮的稱呼——“土”專家。1991年,王慶安從河南省一所農業院校畢業,從此躬身農田,潛心研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一干就是33年。
土地也要“營養均衡”
“萬物土中生”“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土、肥、水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王慶安的工作便是圍繞這3個字展開。
2005年,針對部分地區盲目施肥、過量施肥的狀況,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試點補貼資金項目。2006年,王慶安開始主持實施獲嘉縣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
“土地就像人的身體,需要營養均衡搭配。”王慶安說。爲了摸準獲嘉縣耕地的“身體狀況”,實現精準配方,他和團隊對全縣每個田塊進行GPS定位,對每個土樣選擇多個取樣點,詳細記錄農戶施肥情況,實現爲每塊土地精準“把脈”。同時,王慶安帶着農業技術服務隊,建立了獲嘉縣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先後研發16個大宗作物高產施肥配方,快速推進了全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2006年至2023年,他連續主持實施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和化肥減量增效項目,累計爭取專項國家資金支持672萬元,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070.6萬畝次,主要糧食作物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共增產糧食28.4萬噸,總增收節支6.42億元。
科學灌溉也很重要,曾經大水漫灌式澆地,費時費力還費水,王慶安和團隊對保護地栽培採用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改良,成功複製到糧食作物上,並在全縣普及推廣。2019年至2023年,王慶安在小麥、玉米等作物上主持推廣微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12萬畝次,共節水600萬立方米,節肥純量600噸,增加糧食9000噸,新增效益2760萬元。
讓技術進村入戶到田
王慶安的揹包裡有一張卡片,兩面印着“禾佳土肥”微信公衆號和他的微信二維碼。這張卡片他隨身帶着,方便農戶隨時掃碼,向他了解各類農業知識,諮詢生產問題。
基層農技隊伍人員少、服務對象多,爲加快推動技術進村入戶到田,王慶安想了很多法子,掃碼加微信是其中之一。
曾經在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時,王慶安主編了《獲嘉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問答》,深受農戶喜愛,先後兩次增補內容再版印刷。後來,王慶安開辦微信公衆號,建立多個農技微信羣,時常發佈農田墒情簡報、農事管理、病蟲害預報等信息,指導田間生產。王慶安的手機裡,有十幾個不同類型的農技微信羣,微信好友和手機通訊錄中有三分之二是農戶。
線上推廣還不夠。王慶安經常到河南省各類培訓班進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宣講。最近這兩年,他到多個市縣開展的糧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培訓達50場次,培訓種植大戶4500人次。2022年12月,由他主講的“糧食作物水肥雙減技術”,入選河南省基層農技人員線上培訓班必修課程。
爲何要花費如此多心力去推廣技術?王慶安舉了個例子,小麥到了灌漿期需要水分,按照傳統大水漫灌式澆法,一畝地至少澆水60立方米,小麥後期穗部沉重,加上大水澆灌后土壤鬆軟,遇到大風小麥容易倒伏造成減產。“採取我們推廣的微灌技術,給予適量灌水補墒,能改善田間小氣候,達到根系衰老慢、灌漿時間長、籽粒飽滿、千粒重高的效果。”
“一開始,農戶對我們推廣的技術接受度不太高,不斷試驗示範推廣後,現在不少農戶會主動來尋求技術指導。”王慶安說。
“服務農民是我的使命”
“我是農民的兒子,服務農民是我的使命。在農業技術推廣崗位上,我有責任使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成爲豐收的沃土,結出累累碩果。”參加工作第一天,王慶安在工作日記扉頁寫下的這段話,打動許多人。
王慶安的父親是農業技術員,兒時他看到父親指導農戶種植棉花提高了產量,從而深受農戶尊敬和愛戴,讓當時的王慶安覺得,將來在農業技術領域工作也很不錯。
“可能冥冥中自有天意,高考後上了農業院校,畢業後真的做起了農業技術推廣。”王慶安回憶,那時候土肥站不少人馬上要退休,急需年輕人接班,土肥專業畢業的他順理成章地到了土肥站。
33年間,王慶安取得了很多成績,不斷印證着剛參加工作時的那份“初心”。他出版論著7部、發表論文16篇,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9項次……
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每當看到農戶使用自己推廣的技術提高了作物產量,他常常感到欣慰。隨之而來的,還有農戶的尊敬、社會的認可,這些都讓王慶安對自己的職業充滿自豪感。
談到未來,王慶安關心的事情中,還有一項是青年人才的培養。以前,單位有活動需要派年輕人蔘加,王慶安都主動去,因爲1970年出生的他是單位裡最年輕的。好消息是,這兩年站裡來了年輕人,新鮮血液的注入,讓王慶安的心踏實了不少,“在退休之前,把年輕隊伍培養好”。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