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際升學指導專家鄧寧:破除留學申請中自我認知的bug!

原創來源:

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國際升學指導知名專家鄧寧

2024年3月中下旬,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專訪國際升學指導知名專家鄧寧老師,請她針對中國學生留學申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背後的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此次採訪涉及背景提升方面的國際科研競賽、留學專業選擇、與留學申請相關的文書寫作等重要議題。

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採訪鄧寧時,鄧老師正在與11年級的小Q同學一起復盤放棄IYPT國際競賽選拔的原因。

“2月8日,我拿到科研競賽課題時才發現,這個項目需要熟悉計算機分析模型,還需要微積分和物理方面的大量積累。”2024年寒假期間,小Q參加了IYPT競賽選拔在澳門舉行的科研冬令營活動,爲申請2025年秋季入讀美國名校本科做背景提升。

鄧老師在筆記本上標註了“2月8日”這個重要時點,並要求小Q也這樣做。“如果能完成計算機、數學、物理方面的積累,需要多長時間?你算過嗎?”

小Q眉頭緊鎖,她顯然對這個如此細節的問題有些驚訝。

“需要量化分析,比如,計算機需要8周時間,需要某某老師輔導等等,應該做好梳理。”

“以我做過的吸管水泵實驗做參照,包括研究時間,差不多30個小時。至於輔導教師,物理方面會有,數學、計算機沒有。”

“2月8日之後的一段時間,有沒有嘗試去找資源?”

“沒有。”

“這樣看,現在離競賽提交項目設計時間只有20天,時間和教師資源都不符合要求,所以傾向於放棄。但放棄競賽的決定爲什麼沒有在2月8日做出,而是拖到現在?”

小Q有些泄氣地解釋說,“還是太猶豫了,一方面有畏難情緒,抱怨指導老師不應該分配這些題目給自己,而那些自己喜歡的題目卻被別人搶佔了;而另一方面,假期中的拖延症又很嚴重,特別矛盾,最後還是硬着頭皮勉強應付。”

鄧老師會意地笑了笑,很快又認真地解釋說,“你可能覺得我的提問太細了,有時候主觀感覺與客觀分析的結果差不多,但憑感覺做事是不可持續的,需要理性決策,這樣做事纔不會慌亂,不會缺少判斷力。”

鄧老師還特意向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強調,“國內學生普遍存在認知與成長中的bug(毛病),國際升學指導階段其實已經是留學預熱的開始,也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我傾向於教會學生從不同經歷中學習理性判斷和選擇。”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小Q在放棄國際競賽過程中的非理性判斷和選擇又該如何歸因呢?

其實,理性判斷和選擇不僅僅適用於國際競賽,也延伸到對未來留學專業的選擇。

小Q參加了向幼兒園兒童做科普宣傳的公益活動。出於對心理學的興趣,小Q從孩子的心理預期出發,設計了趣味性強的科普模式。

“我與孩子們一起搭積木,有些積木的懸空搭建很容易塌方,我們費了很長時間才做成。與孩子們相處,我起初很不適應,但在活動中頻繁接觸,逐漸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談到自己對心理學的興趣和實踐體會,小Q滔滔不絕。

“這些與你未來的專業申請如何掛鉤呢?”鄧老師的提示讓小Q有些發散的思維重新聚焦。

“公益活動對學生自信力的培養和自我認知的激發都有直接的幫助。”鄧老師話鋒一轉,“在美國留學申請方面,公益活動與學術方向、社會視角的關係非常緊密,比如從幼兒園的科普活動轉向幼兒科學教育,需要從心理學角度做支撐。”

更重要的是,小Q參與的心理公益活動的核心訴求是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孩子在完全自願、非強迫的環境中從事科學遊戲,從而啓蒙科學探究精神。

這個思維鏈路和心理歷程與興趣愛好培養的習得同出一轍,從而引出了留學專業申請的重要議題:興趣愛好就等於留學專業嗎?

“在專業選擇方面,學生的思維邏輯方面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將興趣與專業混爲一談。在很多時候,興趣與專業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興趣是一種由喜愛產生的快感,其中還包含靈感的迸發,而專業除了興趣的因素外,還要有相應的知識能力積累,並建立起在這個領域發展的承諾。承諾是韌性、責任,需要經過時間、空間、事件的考驗和磨鍊,而不是一時衝動或興起。”

鄧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小Q對心理學的興趣,其背後的邏輯是在外界強壓力環境下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繼續將物理作爲專業產生懷疑,由此導致畏難和逃離情緒,在自我意識驅動下,希望通過學習心理學重建脆弱的心理框架。“如果換賽道、選文科,當然可以,但必須先回答核心問題:心理學方面的學術能力和表現就一定比物理更好嗎?”

鄧老師又深入分析,“目前是11年級下半學期,也是留學申請準備階段的關鍵時點,因爲膽怯、逃避而放棄物理,會動搖學科基本盤,增加不確定性,對留學申請不利。”

鄧老師還舉了另一個學生的例子:這個學生在物理方面成績優異,對心理學也很感興趣,但談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學生說心理學爲他的物理學習增加了靈感。

也就是說,小Q也需要在物理與心理學之間找到某種關聯。以心理學爲手段,幫助從事科學學習和工作的人建立更加強大精神世界,增加人際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好的邏輯動因。但是反向構建,把物理學應用到心理學中,只有定量分析、數學建模等在極少數注重心理學定量研究的學派中被接受,這樣減少了大學申請學校的適配範圍。

鄧老師認爲,青少年時期的問題是共通的,在留學前的準備階段,思維懶惰、專注力差,自我認知衝突等問題也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這種不確定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申請過程出現搖擺、焦慮、申請邏輯模糊。

小Q在專業選擇糾結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留學申請階段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放棄國際競賽、專業選擇搖擺不定,這些司空見慣。”鄧老師笑着說道。

“反思意識非常重要,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纔能有所成長,不僅是在知識層面,更重要的是能力培養方面。”

“反思對留學申請有什麼作用呢?”中國教育在線國際教育頻道主編趙剛問道。

“即使是缺點、問題,也能在留學申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鄧老師認爲,小Q雖然放棄了國際競賽,表面上看是個負面結果,但在申請材料中可以突出個人思想意識方面的收穫,比如她認識到自己項目時間管理能力不足,尋找組織資源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的問題,經歷過這些挫敗後,自己如何學會客觀理性分析問題,不在同樣的地方出現第二次錯誤。到海外留學,學生面對大學校園五彩繽紛的資源需要自己有很強的自我認知,才能很好地選取對自己有意義的資源,發展自己。

“在進退維谷的狀態下,止損是非常重要的決策,能爲學生爭取到個人發展的空間,這個道理也往往在經受失敗和挫折時才能意識到。”

“當然,留學準備期的真正成長在於主觀能動性。”鄧老師指出,小Q在是否放棄國際競賽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時,她應該主動尋找資源、對接資源,以便儘快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與外界溝通的過程。

小Q在留學申請文書中以缺點和問題作爲切入點,對她以後的學習、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呢?

鄧老師認爲,從顯性層面看,國際學科競賽、留學專業、申請文書都是國際升學的重要環節,而社會視角的國際升學不過是按遊戲“通關”的模式,完成程序中不同環節的要求,以此達到升入海外名校的目的,這樣一來,很可能忽視國際升學的隱性要求——自我認知與自我成長,這纔是國際升學關注的核心。

由此,鄧寧老師對上述三個環節的覆盤與自我認知、自我成長緊密相關。

首先,小Q對國際競賽的長時間選擇性焦慮,直至徹底放棄,檢驗出小Q內心深處對物理學科缺少來自自身真正本源的熱情和對這個學科真實環境的認知。

這種動力缺失引發較大的情緒波動,並主觀歸因於外界的變化(如題目分配),有意放大外部因素的影響,放大自己遇到的困難,而沒有把自己能力與目標差距作爲督促自己提升的機會。

同時,動力缺失還造成行動上的不作爲,不主動銜接外部資源(如老師)做數學和計算機能力彌補,甚至不主動做出放棄競賽的決定,而是拖延。這些是小Q自我認知不成熟的表現。

其次,小Q專業選擇出現動搖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自我探索的經歷,看似堅定的目標,其實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選擇,而是盲目接受外界的評價標準。

小Q對物理的興趣還停留在“刺激”的快感,而她尚未在沉浸式的探索中歷練,尚未經歷失敗與研究陷入停滯時的考驗。

從興趣到最終選擇相關專業,其間還隔着瞭解學科專業的底層能力需求,例如物理專業需要數學和計算機能力的積累。而小Q在物理學科專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向文科轉移,同樣未完成對文科專業底層能力需求的探索。

上述兩點意味着小Q不僅混淆了興趣與專業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她在專業選擇方面的自我認知仍有欠缺。

基於上述缺點和問題作爲切入點的留學申請文書,將是小Q自我認知、自我成長的階段性總結。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留學申請者,在海外名校招生官眼中是不可思議的,無法判斷學生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的挫敗與困境。這也解釋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學生卻可能不受名校青睞的原因。

顯然,海外名校希望申請者在文書中充分體現自我認知與自我成長的歷程,即如何成爲了一個更好的“人”,如何解決思維中的bug,在意識層面轉變,提升行動力。

從“沒有什麼就不做什麼”,轉變爲“先從有的開始做,做的過程中把沒有的變成有”,即在現有資源配置下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可能性。

國際升學指導的意義在於,幫助學生擺脫思維上的困擾,重塑自我認知,重新走上自我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