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狂燒13億無悔搶救缺電危機 茂達老董陳善南變省電馬達王
文/林淑慧
蔡政府力推2025非核家園政策,不過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卻有臺灣追求零排放,只靠再生能源絕對不夠,一定要回到核能的呼聲,讓臺灣電力供應及整體規劃的問題再度浮上臺面。
▲茂達電子暨綠達光電董事長陳善南,爲搶救缺電危機,花了十年、燒光十三億元,研發出專利智慧變頻馬達,晉身爲全臺最大智慧馬達製造商。(記者/吳傑澄攝影)
「臺灣電力的缺口,重點不在蓋多少核電廠,只要做好省電,電就夠用。」IC設計上市公司茂達電子暨綠達光電董事長陳善南說,早在十年前就看到臺灣的缺電危機的他,一頭栽入智慧變頻馬達的研發,足足燒光十三億元,晉身爲全臺最大智慧馬達製造商,立宏願要爲臺灣解決缺電問題。
耗用七成電力的吃電怪獸 花十年研發節能智慧馬達
依據臺電統計,國內電力使用量一年約二千四百億度,其中工業用電約佔四成至四成五比重,而其中大約有七成電力耗用在馬達電力系統,等於每年耗用了近三成的國內用電量,是過去沒被關注到的「吃電大怪獸」。
▲「我的經營理念是想用最簡單、最省成本來製造好的馬達。」陳善南花費二年時間研發防水、防腐蝕的專利智慧馬達。(圖/記者吳傑澄攝影)
爲找出節能秘密,他發揮研發工程師的性格,花了整整二年,折解數百個日本小家電的變頻馬達,終於發現眉角所在。原來,日本人將馬達的轉子改放在裡面,鋼線線圈則在外部,因爲散熱快,可以省下一半銅線用量,也不需要矽鋼片輔助,成本至少降了四成。
「我的經營理念是想用最簡單、最省成本來製造好的馬達,」這二年,陳善南仍持續思考如何降低智慧馬達的成本,他改以稀土取代金屬製作馬達內部的永久磁鐵,不僅讓馬達體積大幅縮小,馬達的扭力力度更較以往倍增,再節省了至少二成的成本。
「我敢說這目前應該是全世界扭矩、功率密度最好的一個(智慧馬達),應該講扭矩密度,因爲低轉速,它是低扭矩、低轉速、高扭力,幾乎相當於1200C.C.的汽車引擎。」陳善南說,新式智慧馬達若搭配物聯網,所發揮的節能效果上看七成。
智慧馬達一役成功叩關,陳善南的下一步着眼於耗電產品的改造。在造訪南部養殖漁業後,他發現傳統高密度的養殖漁業,爲了提高魚蝦的存活率,必須使用俗稱水車的增氧機打水,以提高水池中的溶氧量,但水車必須在水池中二十四小時運轉,每年耗電量更上看八千五百度,讓他決定投入節能增氧機的研發。
▲茂達暨綠達光電董事長陳善南爲其智慧馬達研發多重防水結構設計。(圖/記者吳傑澄攝)
「增氧機實際上是非常好的一個產品,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增氧機都在上面那邊打水,打水那個水會噴上來啊,這個(馬達)怎麼做防水,水一進去的話呢,它裡面就造成短路啊,就燒掉了,就不會轉。」陳善南指着馬達零件,談起研發的難度。
爲了研究防水、防腐蝕的馬達製程,他特別拜訪造船業、風力發電及太陽能業者,經過二年測試,最後重新改造增氧機的整體結構,併爲智慧馬達設計出防水盒及交換氣體的專利氣球,成功防堵含鹽份的空氣進入馬達內部;透過多重防水結構設計,增氧機就算置放於池中水下三米深,連續二十四小時運轉,保固期限至少長達二年。
辛苦堅持,換來好成果。他的智慧馬達,讓增氧機的效能大幅提升,其重量只有傳統增氧機的一半不到;經實驗證明,傳統增氧機年耗電超過9000 瓩時,他所研發的綠能增氧機則低於5000瓩時,省電效果最高達五成。
▲茂達電子暨綠達光電董事長陳善南,爲搶救缺電危機,研發出專利智慧變頻馬達,晉身爲全臺最大智慧馬達製造商。(圖/記者吳傑澄攝影)
採訪末了,陳善南向我們展示手機熒幕上的空拍圖,包括東南亞國家、臺灣中南部的魚塭、蝦塘,密密麻麻的分佈點,全是養殖漁業增氧機;「初估全臺灣至少有一百萬臺增氧機在運轉,若能如果全部改用節能增氧機,就能節電五○萬瓩,相當於一個核電機組的發電量。」
「自己的電自己省,我的想法很簡單,用高科技取代傳統。」陳善南說,從IC設計跨業經營,用高科技的方法,改造最傳統的增氧機,他的態度十分堅定,爲臺灣解決限電危機的成效,雖仍待市場驗證,但沙場老將持續投身研發第一線,向傳統馬達勢力盤踞的領域邁進,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激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