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白樂夫: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共同議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何柳穎 博鰲、深圳報道
3月28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實體經濟的突圍”分論壇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Erik Berglof (白樂夫)提出,當下全球正在經歷前沿科技轉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着快速變化的挑戰性局面。他指出,這些國家不僅需要應對經濟發展的壓力,還要考慮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這形成了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變革給新興經濟體帶來了額外的挑戰,尤其是需要在發展和環保之間找到平衡。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將增長模式從依賴投資和資源密集型,轉變爲以勞動生產力提升和創新爲主導的增長模式變得尤爲重要。”白樂夫強調。
在這個過程中,私營部門的參與十分關鍵。亞投行的目標是,到2030年,私營部門融資在亞投行批准融資中的佔比達到50%。
“對於多邊開發銀行而言,我們需要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降低私營資本的成本,以及降低投資風險。要增加私營資金的參與,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當前我們正在努力爭取一些慈善資金用於項目準備,同時也需要引入一些專項資金。”博鰲論壇年會期間,白樂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如是表述。
在採訪中,白樂夫強調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並非對立關係。“我們爲應對氣候變化而做的工作,實際上也是我們促進經濟增長所需要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建立更好的發展結構來適應新技術。”白樂夫表示。
2023年底,亞投行發佈了年度旗艦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自然是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形式”。這一理念意味着要減輕人類發展對自然的影響,包括制定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對自然資產進行直接投資,引導更多資金流向對自然的投資等。
談及亞投行今年的重點工作時,白樂夫稱,“我們正在把自然視爲基礎設施, 努力將氣候和自然聯繫起來。同時今年我們將專注於引入一種新的融資方式,一種基於氣候的政策貸款,幫助我們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保護環境。”
將私營部門融資佔比提高到50%
《21世紀》:這些年來,私營部門對綠色投資的理解和參與發生了哪些變化?要如何進一步擴大他們參與綠色投資的積極性?
白樂夫:我們的目標是讓私營部門的融資佔比達到50%,這個過程中,很多事情都必須落實。對於多邊開發銀行而言,我們需要更清楚地知道如何降低私營資本的成本,以及降低投資風險。
當我們與私營部門一起投資時,這會給到他們一些安全感,因爲我們的加入可以降低他們的風險水平。同時,我們有共同的標準也可以促進私營部門的參與。
要增加私人資金的參與,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當前我們正在努力爭取一些慈善資金用於項目準備,同時也需要引入一些專項資金。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將私營部門的融資佔比提高到50%。
《21世紀》:圍繞綠色經濟的國際合作面臨哪些阻礙?當前地緣政治複雜,這帶來了哪些新的挑戰?
白樂夫:的確,考慮到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的合作可能面臨困難。話雖如此,我認爲,當談到多邊開發銀行之間的合作時,這實際上是我在多邊機構工作十多年來最好的時候。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各國需要共同解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我們需要爲此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地擴大合作。這些都是積極的方面。
對於當下發生的變化,我們也需要保持謹慎,比如全球價值鏈的變化。全球價值鏈是如此重要,它可以推動生產力增長、爲各國提供發展機會,同時也給不同實體提供了降低碳足跡的機會。我們不能失去全球價值鏈帶來的積極作用。
《21世紀》:亞投行在加強綠色經濟的國際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白樂夫:亞投行是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最大的聯合融資夥伴,我們是非常積極的參與者,合作非常廣泛。同時我們正在探索如何促進當地貨幣的使用,對於我們的合作而言,這將是重要一步。
中國綠色轉型非常積極
《21世紀》:你如何看待綠色轉型的“中國經驗”?展望未來,你認爲中國的綠色發展可能有哪些特點?
白樂夫:中國提出了重要的“30·60”雙碳目標,這非常好。中國在推動新能源汽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在的挑戰是要淘汰煤電,我認爲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總體而言,我看到中國在綠色轉型方面非常積極。
《21世紀》: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主題是“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你認爲亞洲經濟體對綠色經濟有哪些共識?
白樂夫:亞洲經濟體面臨一些共同挑戰,比如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包括國有企業,國有銀行對化石燃料的敞口都很大,這在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很常見。同時,亞洲經濟體也需要開發碳市場,形成碳價格。這些國家也都需要獲得更多的技術來發展可再生能源,這些都是共同的挑戰。
一個好消息是,現在亞投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有許多合作,一直在開展聯合融資項目,尤其是在氣候變化領域,這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幫助亞洲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部分。
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共同議程
《21世紀》: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亞洲經濟體如何平衡成本壓力與發展進程?
白樂夫:我認爲,經濟增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權衡關係沒有被很好地理解。我們爲應對氣候變化而做的工作,實際上也是我們促進經濟增長需要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建立更好的發展結構來適應新技術。
有些事情雖然有助於經濟增長,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帶來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爲接下來的氣候影響會越來越大,包括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我們看到了許多氣候影響的例子。
如果不以可持續的未來作爲目標,我們實現的增長也將不可持續。因此,我們真的不應該將經濟增長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視作對立。我認爲兩者之間有時候確實需要權衡,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兩個共同的議程。
《21世紀》:接下來亞投行圍繞綠色經濟有哪些重點工作?
白樂夫:今年我們將專注於引入一種新的融資方式,一種基於氣候的政策貸款,以幫助我們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同時,我們正在把自然視爲基礎設施, 努力將氣候和自然聯繫起來。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正在編寫一份新報告,將氣候、自然和健康聯繫起來。我們在思考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應當如何應對,比如如何進行水利投資等,降低對健康的影響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