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除了節電 企業還能如何減碳?
臺灣,也因應國際趨勢及抱着與地球共榮共存的心態,立法院在1/10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減碳趨勢,增加徵收碳費即建立碳足跡標示,再次要求企業正視減碳議題。而臺灣的能源長期高度仰賴進口,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依經濟部能源局110年能源統計手冊說明,我們進口能源比例高達97%以上,其中造成空氣污染的石油、煤、天然氣就佔了92.1%,在這動盪不安、局勢混亂的時刻,國際能源價格隨着戰爭而大幅上漲,長期仰賴石油和天然瓦斯的臺灣電力,不僅造成空氣污染同時也增加發電成本。這對企業及老百姓無疑是雪上霜。
爲了避免溫室氣體之衝擊與能源缺乏之困境,除了節約以外,發展綠電是勢在必行。但企業除了發展綠電之外,還可以如何減碳?
商模創新邁向循環經濟
以目前的消耗方式,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經濟,我們都理解不是長久之計,企業因應永續發展被迫行動,除了重視生產端的節約用電、發展綠電進行減碳外,還可以善用有限資源進行商模創新的「再生循環經濟」,「再生循環經濟」的概念,不僅帶給企業成長,也同步提升生態效益。
企業可以利用揭露產品的生態護照,透過直接提供更實用或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對消費者而言,則是清楚且直接的選擇。以星巴克爲例,聚焦在供應鏈的碳排放,例如以植物性的大豆奶進行部份乳類取代、以碳中和概念改變咖啡種植方法。
EPSON以破壞式創新進行商業模式獲利再造,把使用在印表機的傳統的墨匣換成墨瓶,大符減少84%的碳足跡,並在2021年獲得日本百大永續企業第一名,二家指標性廠商兼顧EPS及ESG進行商業的產品面及銷售面的經營模式,具備了創新和競爭之優勢。
循環經濟是助力
現今的企業,面臨的挑戰除了顧及企業永續之外,同時還需對地球環境負責。臺灣企業永續的能力,早期是以股價爲關鍵要素。而現在,商業獲利對企業而言反而是基本的條件之一。企業不只要談稅後盈餘,最大的關鍵是強調雙軌並重的EPS及ESG,來落實企業營運存在的價值性。以凸顯企業的社會責任,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感。
近幾年,亦因食安風暴影響,也催生了消費者對供應鏈的重視,進而提升永續發展的意識,迫使企業研究發展循環經濟。有些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是加工的程序中會消耗許多能源,例如,水資源或是熱能。尤其是食品業及化妝品製造業,除了在製造流程上需要使用非常大量的水,連清潔機具的過程中,耗費的水量更甚。
因此,更需要有創新的綠色配方設計及節能減碳的製程,進行全方位改善產品設計製造的流程,來節省熱能並減少用水,提高能源使用率。
另外,在後段包裝作業上,亦可利用再生原料製作包材,藉由生物基質取代傳統塑膠包材,也是不錯的使用方式。藉由企業持續深化技術及研發,上下游供應商垂直整合,找尋彼此可以互補的夥伴。讓效率、成本與效能三軌並重,來共構生態系統及共創利基的減碳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