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石斑魚困境看農業內外雙襲風險
釋迦、石斑魚等主力農漁產品因檢疫問題無法銷往大陸,國內相關產業刻正面臨雙重威脅,對外有ECFA終止隱憂,對內有農業市場開放壓力,衝擊不可小覷。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高品質農產品享譽全球,加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紅利,農產貿易快速擴張。不料近年兩岸關係惡化,農業刻正面臨雙重威脅,對外有ECFA終止隱憂,對內有農業市場開放壓力。
■陸若終止ECFA,
農產品出口崩盤
我國無法與主要貿易伙伴簽訂自貿協定(FTA),貿易覆蓋率不到1成,又難以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蔡政府已放棄申請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縱然已於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至今毫無進展。2010年6月兩岸簽署的ECFA,便成爲我最重要貿易協議,早收清單有539項工業與農業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對傳統產業與農業進軍大陸市場,有極大裨益。一旦ECFA停擺,對這些產業的衝擊將相當可觀。
近年來,因檢疫問題已有釋迦、石斑魚等主力農漁產品無法銷往大陸,導致2022年對陸農產出口額衰退4成,僅剩6.5億美元。依據農業部最新公佈的10月農產貿易數據,今(2023)年前十月對大陸出口持續下滑32.8%,佔農產品出口比重剩9.7%,大陸居我農產品出口排名也跌至第四。更慘的是,按比例推算,全年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將只有4.38億美元,崩跌至2009年水準,恐創16年來新低。若再失去ECFA,後果難以想像。
■禁令發威,
銷陸石斑魚直接歸零
石斑魚爲我國重要出口農產品,素有「石斑魚王國」稱號,2010年列入ECFA早收清單中,2015年出口大陸1.35萬公噸,約佔總出口的79%;2016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惡化,出口數量幾乎逐年下滑,2021年僅剩6千公噸。
大陸海關總署2022年6月指,多次從臺灣輸入大陸石斑魚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等禁用藥物,自當月13日起暫停臺灣石斑魚輸入。當年輸陸數量立即腰斬,今年直接歸零。
然而,大陸仍有相當大的需求,本由廈門或廣東直接進口,現改由香港進口後,再轉運至大陸,導致這二年對香港出口額驟增4倍。惟轉口貿易需額外支付(香港海關)關稅與增加運費,競爭力大不如前,出口無利可圖。
政府即使祭出高額的石斑魚出口運費補助(不含港、澳),每公斤達25~30元,空運更高有40~50元,魚片每公斤還額外增10元,但華人以外國家對石斑魚興趣缺缺,效果極爲有限。行政院並挹注6億經費,由農業部與教育部推出「班班吃石斑」計劃,效益同樣不佳。我反而更加依賴中港市場,今年前十月對港出口佔總出口量比重,飆升至96%之譜。
日前喜傳陸方有意重新開放我石斑魚進口,但大陸若果於明年1月終止ECFA,我方不再享有零關稅優惠,則臺灣石斑魚將難與大陸養殖的石斑魚競爭,屆時國內養殖業者不是減產,就是移往大陸養殖,石斑魚王國將成爲歷史。
■貿易壁壘調查,
恐迫開放千項農產品
此外,大陸4月對我啓動「貿易壁壘調查」,後又進一步將調查涉及產品從立案時的2,455項,調整至目前的2,509項,其中逾4成的1,066項爲農產品,佔我國農產品總數的36.7%,也面臨開放壓力。包括稻米、花生、大蒜、紅豆、東方梨、香蕉、芒果、鳳梨、液態乳、茶葉(普洱茶除外)、甘藍、洋蔥、花卉、畜產品、吳郭魚、牡蠣及部分加工食品等。
農業部評估其中有200餘項影響較大,目前農產品開發其他國家市場,除鳳梨銷日有所斬獲外,其餘均未見明顯成效,使得農產貿易逆差逐步擴大,去年達152億美元之譜。倘再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將重創臺灣農業發展。
農產品出口額雖不大,就業人口也較爲有限,但農業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各國在進行市場開放或改革時均格外小心,例如日本就將五大農產品稱爲「神聖領域」。惟我國恰好相反,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ECFA相關量體佔全球貿易總額約爲3.7%,而受影響大的佔比也相對是比較低。立委向農業部索取ECFA因應對策資料未果,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竟說,「其實是在幫中國」。此舉反映出執政黨爲達兩岸經濟脫鉤,不惜犧牲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