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嘆「保險終究不是儲蓄」 只重增額利差棄權懂條款因小失大

保險縱使有儲蓄功能但終究不是一般的銀行定存、儲蓄。(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李蕙璇臺北報導

專家都說「保險終究不是儲蓄」,民衆投保相關保單帳戶價值有累積增值等功能的利變型增額壽險等保單時,務必要了解全部保障的理賠條件,避免因小失大。

通常民衆買的「壽險」保單,所投保的保額多是身故理賠金,也就是當被保險人(一般多稱保戶)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時,保險公司便會依投保的壽險保額加以理賠。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委員指出,以該案《壽險保額明明320萬 保戶只想儲蓄身故卻遭低賠150萬》報導案例,民衆向人壽公司購買的是美元計價的增額型終身壽險保險商品,原始投保金額是釐定保險費目的,至各保單年度之身故保險金額、解約金與當年度保險金額之比較,還有「身故/完全殘廢保障」的保障理賠。

民衆購買此類保單時,應瞭解被保險人發生身故或全殘時應理賠的金額是多少,並須請業務員逐條說明每個保障範圍、理賠條件,甚至有特殊理賠規定、保險金額上限等的規定,都應該投保前充分了解,保險公司印製的DM、建議計劃書等,也都應該全部充分揭露,便於保戶理解條款定義及計算方式

該案的保戶當初投保側重保單的解約金增額與總繳保費之間的利差,並非着重於壽險保障,然而該保單其性質爲終身壽險,其雖兼有儲蓄功能,但終與儲蓄有別。

身故保險金如何計算,是壽險保單的重要內容,若因着重增額、獲利的部分而疏漏以爲照保單條款約定計算帶過,無意多瞭解身故保險金的計算方式,自願放棄其權利的話,導致簽約前對保單約定事項不清楚,事後又未仔細檢視保險契約條款,而易衍生理賠爭議,提醒民衆務必多瞭解所買的保單內容。

延伸閱讀

►過年出遊必保旅平險 醫療理賠注意「限額」與「趴數」

►壽險保額明明320萬 保戶只想儲蓄身故卻遭低賠150萬

►大錯特錯!把利變險當儲蓄行銷 未過綁約期解約被扣違約金

►影/儲蓄險提前解約退0元 想保障又存錢 人壽老總都說大打折扣

►儲蓄險47萬高保費 受益人怨死亡理賠金「遠低於」實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