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暢談教育民間智慧賦能教育生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我們學校被譽爲‘蘋果園裡的村小’,開展以蘋果爲核心的自然生態教育。課程建設以蘋果爲核心,孩子們在果園裡進行各種活動,研究花與果的關係、套袋、採摘和直播帶貨等,體驗了農耕文化,還培養了科學和財商素養。”甘肅省靜寧縣大寨小學校長王富貴在近日舉辦的“教育的民間智慧與探索”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一屆年會上講述學校教育故事。
多年來,來自基層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牢記初心使命,積極探索從形式到內容的教育創新。論壇上,專家學者和校長教師一起分享了他們的前沿思考和實踐探索。
王富貴說,學校課程將知識融入孩子們能夠理解和感知的例子中。比如,學習長度單位時,不是抽象地講解米、釐米、毫米,而是通過讓孩子們量一量蘋果的高度來建立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聯繫,使學習更加生動和易於理解。
儘管與城市教育存在差異,貴州田字格實驗小學總校長肖詩堅發掘出了鄉村教育的獨特優勢。“鄉村教育要從自然環境、從鄉土文化、從人自身找到一條路。我們學校的核心理念是鄉土人本教育,強調立足鄉土、敬愛自然、迴歸人本、走向未來,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健全人格、獨立思想和未來視野。”肖詩堅說。
“你希望學校裡都有什麼?學生回答:有動物、鮮花。”浙江省縉雲縣筧川小學校長馬鑫飛說,“我們在用一個村莊的力量辦好一所學校。”
在筧川小學,除了教室、閱覽室,還有很多羊圈、鴨舍、兔場等。學校被改造成動物園和植物園的樣子,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生機和自然元素的學習環境。學校通過農耕園、二十四節氣種植活動等實踐項目,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驗自然、歷史、人文和社會風俗。
馬鑫飛說,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如過大年、吃年夜飯、舞龍燈等,增強孩子們的家國情懷。學校還將村莊裡的彩燕、麻鴨、香菇等發家致富資源,融入到項目化學習和大單元主題教學中,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文東茅表示,我國鄉村地區差異較大,東中西部省份教育狀況各不相同。要根據不同地區情況進行個性化探索,需要更多實踐和嘗試來找到適合不同鄉村教育需求的解決方案。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認爲,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個性和潛質,教育也應該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人才的需求和發展道路。
作者:餘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