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臺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問題解析

最近一些臺灣歌手在大陸稱自己是中國人,引起本地歌迷強烈反彈,如何解決這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整體而言,這就是所謂的認同(identity)問題,此乃產生於一種感受(sense)與認知(perception)。由於認同的範圍十分廣泛,必須要有範疇與層次之分,以及主體與客體之別。

進而,認同問題的主要內涵,大致包括原生因素(primordial factors)與建構因素(constructive factors),前者包含種族、語言、文字、血統、宗教及生活方式等,或可稱爲文化認同,後者則由共同的歷史經驗、好惡、情感、利益與意願等組成,或可以政治認同來概括。正如19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瑞囊(Ernest Renan, 1823-1892)所言:一個民族就是持續不斷的公民投票,進而由國家加以保障而得以存續。

綜觀世界各國的認同形成過程,大多是由文化認同開始,再形成民族認同,比如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與中華民族,然後形成國家認同,而這些認同階段都相互影響。少數的例外比如是美國與新加坡,他們是先從國家認同起步,而形成各個民族的熔爐。

由於兩岸分離逾一甲子,但原生因素幾乎未變,而政治認同卻大異其趣,反之,如日本並未分裂,那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合一。簡而言之,在政治上我們是中華民國人(簡稱臺灣人),因爲我們有自己的憲法與制度,此乃屬於事實 (de facto) 層面表述,法律 (de jure) 層面另議。若不把臺灣人與中國人做對照的選項,而只詢問是否屬於中華民族一分子,臺灣人的認同度也有將近70%,因爲這種認同的政治性較低,故文化上屬於中華民族 (或稱中國人) 當無疑義。

再看當前臺灣的各式問卷,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只有個位數字,其實這是把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混爲一談所致。因爲自1992年臺灣纔開始進行持續民調,原本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認同,已日益被大陸的中國人所取代,由於兩岸分治,臺灣人自然難以與對岸的中國人認同。

另外就是所謂主體性問題,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或反是。從傳統認知的角度觀之,臺灣文化當然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若以荷西文化爲起點,認爲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所謂臺灣、中國與世界的「同心圓理論」,進而視中國人爲外國人,那就將形成「兩國論」的僵局,終會導致兩岸直球對決。

因而,若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分開,形成「政治的臺灣人,文化的中國人」,再合成「臺灣的中國人」的認同,當可在臺灣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認同中找到平衡點,可能會獲得較大的共鳴。筆者經過幾次的學生問卷,此一認同都拔得頭籌。由此可見「臺灣的中國人」這一認同選項,確實值得深思與探討。

五月天阿信24日晚間在大陸北京鳥巢開唱,突然說出口「我們中國人」,引起兩岸歌迷熱議。圖/取自「五月天 阿信」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