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在政治口水之外 重啟核電的關鍵所在

核四廠重啓議題,已吵了數十年,每到大選又成爲藍綠攻防議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於過去的40年間,非核訴求透過綠色理念與人道主義的宣揚,終而在全球逐步取得認同;而倡議者也能借助幾次核電安全事故,讓先進國家的主流黨派不得不轉向支持,從提升安全標準與強化定期檢修,到廢核時間表的提出!

在臺灣民主化的過程裡,反核也一路轉成爲社會主流意見;更何況蔡英文總統的競選政見,「2025非核家園」,雖然在「廢除電業法95條第1項」敗下陣;但其主要精神卻在重啓核四的公投案上,取得部分的實質效力。

非常明確的對比,於前後兩次的核電公投當中,是在2018年與九合一大選合併舉行,當時的贊成方取得有效票數的近六成;但在2020年重啓核四案上,贊成方,卻少開出210萬票!

因此,就連公投案要成立的必要條件:超過該次應投票總數的四分之一,門檻條款也都不夠啊。反觀,明確擁戴「2025非核家園」的人數,則在前後兩次的公投裡,還增加25萬餘票!即使在藍營擁有選民優勢、科技產業與商業服務發達的中、北部都會區,重啓核四的支持票,依舊與先前的結果少開出三成票。

有趣的觀察是,因着新冠疫情下的財政負擔,以及烏克蘭戰爭所帶起高昂的能源成本,原擬定限期減低核電佔比,甚或全面廢核的先進國家,從法國到日本,早都改弦易轍了。

在蔡英文總統的意志貫徹下,全力要推動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歷經七年時間,如今再生能源佔比約8%強,但距離20%的目標則頗遙遠!更因着2024大選年的到來,如今電力結構的最適配置與臺灣產業發展的需用,也再次成爲政黨爭辯的熱門話題。

令人扼腕的是,距今不過一年半前的重啓核四公投案,以及那短開出的兩百萬票。可當時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尤其出身最大反對黨的百里侯們,卻是避之唯恐不及啊。

因此,慎重解讀在2021年底,那兩百萬張未開出選票的背後意志,其實很有其必要。究竟缺席投票的人,是認爲重啓核四的反對方,執政黨,銳不可當呢?針對重啓核四廠,個人缺乏信心?抑或因爲勝算頗高和出自一時的樂觀,所以才理性的不出面?當然,明確改變其風險評斷與對核電的支持,也有可能。

在經濟理性與環境永續的終極目標之下,進一層能讓各政黨候選人,重行將:能源成本、電廠安全係數、地緣政治的衝突概率等關鍵變數,一一在多方參照與充分思辨後,提出完整說明與立場主張,纔是民主價值的實踐與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