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廢物老人」! 拾荒興學的王貫英

拾荒興學的老人王貫英,騎着他檢廢紙的三輪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4/11/06 本報記者攝影)

「拾荒」和「撿破爛」曾經是窮苦的象徵,但透過一顆善心,這些行爲也可以昇華成幫助社會弱勢的力量。過去曾有一位老人踩着三輪車,晴雨無阻撿廢紙、廢物換書本興學,用點滴收入購買新書贈送給需要的機構,他是「王貫英」。

王貫英來自山東,少年時期失學,但他立下了創辦學校的宏願。從1950年代來臺開始,便在臺北街頭騎着三輪車撿拾廢紙,併成立了「臺北市廢物興學促進會」。因後來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王貫英放棄建校,改以贈書爲志向,他將撿廢紙所換得的收入購買經史子集,送給海內外的學校。爲了捐書,王貫英對自己非常節儉,甚至連發黴變質的食物都捨不得丟掉。

對於貧困但渴望學習的學生,王貫英也毫不吝惜地提供幫助,並設立了「忠孝獎學金」,資助需要幫助的學生。1978年,他憑藉自己的力量成立了一間圖書館,館內除了他個人購買的經史子集外,大部分書籍都是他人捐贈的。

1998年,王貫英去世。爲了紀念他,臺北市立圖書館將古亭分館更名爲「王貫英紀念圖書館」,以表彰他的貢獻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