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彭蕙仙》別再祝人長命百歲
國發會近日發佈「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今(2020)年已進入「總人口負成長」年,比原來預訂的時間早了2年;此外,臺灣也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並預計在8年後、即2028年,臺灣的「人口紅利」將消失。
人口紅利是指青壯年人口(15歲到64歲)的「工作人口」佔比高於66.7%,也就是前述被認爲有生產力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3之2,通常人口紅利被認爲與經濟成長是正相關。
國發會的這份人口預估報告當然會引發社會的高度關切甚至緊張。不過,衆所周知,以65歲爲退休年齡的這個標準,是訂於人類平均壽命還不到65歲的年代。德國宰相俾斯麥在1889年推出了全球最早的退休金制度,他以65歲作爲退休年齡,但是當時德國人平均壽命只有45歲;到了1935年,美國推出第一套社會安全制度,規定領養老金的退休年齡是65歲,而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62歲。
簡單講,當年的主政者所設計的退休制度,是以「讓人民領不到退休金」爲目的的假制度。時至今日,人類的平均壽命已大幅提高,可以工作的年齡理應延長,繼續將生產力階段限於15歲至64歲,並據以計算相關的人口與勞動力數值是否適當,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康健》雜誌曾在1999年和2017年,兩度進行「中年世代活到100+歲態度大調查」,結果發現,1999年有67.4%的人不想活到100歲,到了2017年,比例上升爲80.4%。
隨着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越來越可能,但臺灣民衆卻越來越不想活到100歲,最主要的理由是擔心健康問題,比例高達84.4%;排名第二的是怕錢不夠用,佔34.6%;而民衆的「理想」年齡是活到80歲,佔44.7%。將近有一半的臺灣人希望活到80歲左右就好,可惜「事與願違」,民衆恐怕要「失望」了,因爲要活過80歲,幾乎已經是臺灣人的「基本盤」了。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平均壽命爲80.86歲,其中,男性爲77.69歲,女性爲84.23歲,若排除居國人死因第一的惡性腫瘤(癌症),則國人平均壽命是84.81歲,較平均壽命增加了近4歲。已有人口學者提出,目前40歲到65歲的中年世代,將會是臺灣第一個面對百歲的羣體,也就是人人都有可能活過百歲。
這是人類壽命的重大變化。但是很顯然的,政府的政策完全沒有準備好。
例如,根據勞保精算報告,勞保基金預估將在2026年破產,因此,勞動部原本打算啓動年金改革,在年底之前提出改革草案。然而,這幾天,勞動部長許銘春的態度從積極推動到轉爲保守,17日干脆直接說全案暫緩,至於要緩到什麼時候,勞動部兩手一攤說,不知道。
簡單講,民進黨政府的態度就是拖。然而,誰都知道,拖得越久,問題就越難解決,再加上人口負成長提早來到,在超高齡化之下,勞保基金的洞只會越來越大,難道要眼睜睜地看着勞保這個超級核子彈爆炸嗎?
還是,最後只能reset,設定一個基準日,大家一起重新來過嗎?還是讓還沒有領的人認賠一部分呢?年金縮水,人們養老不足,肯定會造成社會問題。
當無法安心退休的時代來臨時,別說下流老人,滿城盡是只能撿低薪工作餬口的下流中年也不足爲奇了!所以,或許不久之後,「長命百歲」不再是祝福,反而成了個咒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