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芯片的好處:蘋果省出4個小米,0.78個華爲

蘋果公司發佈自研的M1芯片後,市場注意力集中到它優秀的性能功耗表現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給蘋果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有多大。外媒報道,IBM一位高管估算,蘋果因爲M1芯片節省25億美元的硬件成本,按當前匯率計算,合大約164億元人民幣

這名高管的算法是這樣的,每片M1芯片的生產成本在40到50美元之間,蘋果從英特爾購買酷睿i5處理器進貨價在175到250美元之間,每片M1給蘋果省下135美元到200美元,在將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的處理器全部更換爲M1芯片後,蘋果將節省25億美元花費

說實話,這筆錢只是蘋果自研M1節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爲沒有考慮16英寸版MacBook Pro、iMac/Pro,以及即將復出的12英寸MacBook ,這些產品的英特爾CPU都要被替換掉。

聊到這裡,順帶說說廣爲流傳的一個謬誤。公開報道稱,英特爾來自蘋果的收入佔比大約是5%,2019年英特爾營業收入爲720億美元,按此計算,蘋果從英特爾購買CPU的費用不超過36億美元,這筆錢平攤到蘋果銷售的4721萬臺電腦(2019年IDC數據)上,相當於每臺電腦的CPU的採購費用大約爲76.3美元,實際上10代酷睿i3的乞丐版都要122美元/片,即使蘋果是英特爾大客戶,也不大可能6折拿貨,何況蘋果還動不動就搞定製,更難以超低折扣拿貨。

所以,來自蘋果的收入佔英特爾總收入5%的說法並不靠譜,真實的數據要更大,反過來說,M1芯片給蘋果節省的採購費也將十分可觀。

Mac採購的英特爾處理器,包括i5、i7、i9和至強,i5只是MacBook裡最低端的處理器,爲便於估算,假設每顆處理器按i5、每片212美元估算,4700餘萬臺Mac使蘋果需要向英特爾交納大約99.86億美元採購費。2020財年,Mac收入爲286億美元,僅花在CPU上的費用就達到至少28.6%,如果替換成蘋果自己的芯片,按前文說的最高50美元/片估算,保守估計每年會節省大約76億美元,合人民幣499.78億元。如果蘋果電腦售價保持不變,等於每年增加近500億元利潤

2019年,小米集團淨利潤爲117.6億元,華爲集團爲627億元。換句話說,蘋果採用自研芯片,每年等於省出4.25個小米的利潤,大約0.78個華爲賺的錢。這就是能自研芯片的好處。這也可以說明,在X86架構市場,絕大部分利潤都被英特爾拿走了。

蘋果自研芯片,得到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財務報表上絢麗的數字,還有芯片設計成本的降低。

芯片的設計有個顯著特點,一個架構通常要用三到四代產品,架構相同的產品迭代時,往往在架構優化工藝製程上做點文章,只要其中一項改進優化,就可以算推出一代新產品。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開發成本低(畢竟不是全新產品),短板是性能提升不明顯。這種玩法民間俗稱“牙膏”。

英特爾之所以被稱爲牙膏廠,就是因爲“擠牙膏”遊戲玩得讓市場厭煩了。

當然,喜歡“擠牙膏”不僅僅是英特爾,實際上芯片設計公司都喜歡玩。IP核授權大廠ARM將“擠牙膏”遊戲玩得爐火純青,CPU核中A76、A77和A78都是同樣架構,所以每一代性能提升實際都不大,A78性能相比A77提升大約20%,大部分功勞要感謝採用5nm工藝製程。

“擠牙膏”已成爲行業“明規則”,其中原因並不複雜,因爲芯片設計的最大壓力在架構上,消耗了大部分成本,如果架構設計成功,後續迭代產品只需更改不超過25%的設計代碼邊際成本較小。當然,如果全新的架構失敗,風險也相當大。

英特爾2000年發佈的Pentium 4處理器,採用全新架構,是繼1995年出品的Pentium Pro之後的第一款全新設計的處理器,結果因爲高頻率低性能翻車。但迫於成本壓力,英特爾還是咬牙將Pentium 4用了5年,結果差點被AMD迎頭趕上。那段時間,AMD過的風聲水起,卻是英特爾最灰暗的歲月之一,弄得CEO貝瑞特不得不公開下跪道歉。

此外,芯片設計大廠還喜歡對同一架構的內核的頻率、緩存、內核數量動刀,從而得到不同檔次的芯片產品。大家熟知的高通將驍龍855的CPU大核頻率提升120MHz,GPU頻率提升87Hz,然後取名驍龍855+上市。

可以看出,巧妙地“擠牙膏”和嫺熟的“刀法”,是芯片設計商降低成本必修課。回到前文的蘋果M1芯片,它也是嫺熟刀法的成果:和A14芯片相同的架構,但頻率更高、內核數量增加。對蘋果來說,M1不是額外設計的產品,所以不會增加多少設計成本,相反由於採用相同的工藝製程,還可以降低流片成本。

這就是自研芯片的收穫,當你跨過專業門檻,有了穩定的架構,就可以開始疊牀架屋,“擠”或“削”出不同的芯片產品,不再成爲上游廠商現金奶牛。這一遊戲規則不僅適用於電腦CPU,也適用於手機SoC芯片,這也是在未來,頭部手機大廠要走的更遠,都需要自研芯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