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強迫症 陳俞蒨與自己和解
陳俞蒨分享如何對抗強迫症的心路歷程,希望藉着自己的書寫,能帶給患者及患者家人療愈與希望。(趙雙傑攝)
缺口也許反而是出口,陳俞蒨希望藉出書溫暖其他受傷、無助的靈魂。(趙雙傑攝)
(寶瓶文化提供)
「你如果不重寫,你父母會死。」「不準拿這一瓶,你必須拿下一瓶,不然你爺爺就會因爲你而死去。」腦中充斥着排山倒海的威脅,愈是敵視、抗拒、反駁,就愈是陷入惡性循環的焦慮,被另一個聲音主宰着。「這聲音是另一個我!」陳俞蒨說。從恐懼、困惑到接受,與另一個自己溝通,18歲的陳俞蒨花了11年的時光。
長達七年 與她拉鋸
小二開始,僅8歲的陳俞蒨就會、莫名聽到自己的聲音向自己下命令:「走回去,不然我就殺掉他們。」但當時的她還不以爲意,雖然困惑、害怕,但只要自己裝作沒事,別人也看不出來。但國小三年級時,一次在課堂上又被那聲音逼迫着重寫、塗改、重寫,面對老師的眼神與詢問「爲什麼寫那麼慢?」陳俞蒨卻無法說出真正的問題而低頭不語時,老師的藤條已打在了她的背上。
如今回顧當時老師打在身上的藤條,陳俞蒨不諱言,「讓我更明確討厭那一個聲音,也更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同。」以高度的自我剋制想壓下這聲音,不斷地想反駁「她」──在陳俞蒨心中認知的「壞的我」。長達7年的時間裡,陳俞蒨都只能靠着自己與「她」拉鋸,大聲向自己喊着「可以不要再煩我了嗎?」並且隨着進入國中階段,課業的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讓陳俞蒨愈來愈感受「自己就要被『她』取代了!」幾乎要完全放棄對抗而全面潰堤。
直到會考結束,陳俞蒨才終於走進精神科,事實上在醫生宣告她的病況前,她已可以冷靜而有條理地敘述自己的症狀,也清楚知道自己是強迫症患者,連醫生都誇她「很成熟,很不容易!可以去選總統了。」但陳俞蒨知道曾多麼痛苦地用盡全力束縛自己,甚至曾威脅「她」:「我要從窗戶跳下去」或捲起袖子狠狠地用牙齒咬齧手腕。在撐不下去的那一刻,理性的她告訴自己:「我還在,一直都在,會努力撐過去的」;感性的她知道,若自己不撐住,「家人會難過,他們甚至不知道我怎麼了,那對他們不公平。」
藉著書寫 和她溝通
一直喜歡寫作的陳俞蒨,2021年爲了報名臺中文學獎,在指導老師蔡淇華鼓勵「生命的缺口,即是出口」,把自己患強迫症的心路歷程寫下,並以〈馬上是多久〉獲高中職散文組第3名。今年並出版了《我的強迫症》(寶瓶文化出版)一書,雖然坦言回顧這一切仍矛盾掙扎,雖然那個聲音還是會跳出來否定自己,但陳俞蒨說:「我好起來了,也要幫助別人,幫那些國二時的我。」
能夠藉著書寫和「她」溝通,也漸漸打開心扉向他人告知自己的情況,且發現身旁的人多半能理解、包容,陳俞蒨發現「她」也逐漸地成長,每當「她」又開始要求重複動作,陳俞蒨現在也能好好對話:「好!那就做這一次就好,我還有其他重要的事要做唷!」而「她」也能愈來愈平和安分地靜下來。
「也許缺口反而是出口。」陳俞蒨說,強迫症讓自己敏感而在乎他人眼光,反而培養了自己人際洞察的能力,從小擅於察言觀色並同理他者,出書後她也成立FB粉專,接收來自各地的強迫症患者與家屬的傾訴,希望溫暖其他受傷、不安和無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