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掃墓了嗎?從“閏月清明不上墳”聊聊「僞民俗」| 節日特輯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其實寫《》的時候就留意到了“閏月清明不上墳”的相關說法。但由於清明節是年年過,算傳統節日中仍然十分有生命力的,而民俗中仍然存在着對於清明掃墓的種種講究,兩者對撞之下相關網絡說法應該會很快煙消雲散。
可事實證明我還是天真了。人類呀,永遠是做一套、說一套、信一套!我昨天凌晨4點到公墓,天幾乎還是全黑的,掃墓的人依然浩浩蕩蕩。打開朋友圈、微博、小紅書發現相信“閏月清明不上墳”並傳播規勸他人的人也一點不見少。
(別的我不佩服,就挺佩服他們一個個都能根據這句話編出這麼多道理和依據,好像這真的是個存在已久的課題似的)
△ 網絡圖片
其實驗證“閏月清明不上墳”是真民俗還是僞民俗的方法很簡單,大家回憶一下或問下家裡長輩19年前那個2004年的清明節有沒有去掃墓就行了,因爲那個清明節也是閏二月。與農曆(陰陽曆)相關的習俗大多可以用這個“19年回憶法”(名字是我瞎取的)進行追溯驗證。
之前與農曆相關的文章裡多次提到過,農曆設置閏月的週期大約是19年7個閏月(稱作“閏周”),那這7個閏月出現的規律也是大致相似的。今年是閏二月,那麼以19年爲倍數往前或往後推算,也在閏二月或閏三月。如2004年與2042年都是閏二月、1966年和2061年、2080年是閏三月(1984年出現特例爲閏十月)。
△ 1930年-2119年的10個閏周
如果回憶不到、驗證不了,那麼這個民俗很大概率就是19年內突然冒出來的“僞民俗”。當然,也可能是一種“新民俗”,比如微信發紅包、支付寶集五福、看春節聯歡晚會都是發生在傳統春節裡的“新民俗”,或者說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民俗。
對於僞民俗和新民俗之間的界限應該放在哪裡學者們也多有討論,不過學者們其實連什麼算民俗的定義範圍也沒討論出來。
這裡可以引用一個比較經典的道爾森在1969年《僞民俗》裡寫的定義,他也是“僞民俗(Fakelore)”一詞的創造者——
僞民俗是打着地道的民間傳說旗號,假造和合成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不是來自田野,而是對已有文獻和報道材料不斷進行系列的循環反芻的結果,有的甚至純屬虛構。
除此之外,學者們一般還會通過這些“新建”民俗是否與新時代生活緊密結合、是否被一定範圍內的民衆接納、創造動機是否良善等方面進行討論。很顯然,今年才跳到大衆面前的“閏月清明不上墳”還沒來得及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除了個別提到山東某地(具體哪裡也沒寫明白)可能有存在類似民俗,幾乎就是毫無出處的的僞民俗。
其實這不是清明節遭遇的第一個“僞民俗”,與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或有商業造節需求、或有新世代青年節日文化需求的《》《》等不同,清明節的民俗造僞幾乎都和“禁忌”有關,比如不能說“清明快樂”、不能買新鞋等等。
△ 網絡圖片
與其他民俗動作不同,“禁忌”執行起來相對簡便,並且這些或捏造或扭曲或擴大的“禁忌”本質上是大衆傳播中屢試不爽的“恐懼訴求”(一秒跨入我真正的專業範疇)。恐懼訴求有明顯的特徵,使它總是更容易生效——
①駭人聽聞。比起一般的民俗科普,帶有禁忌/恐懼意味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力,有更強的傳播力。
②鄭重其事。由於禁忌民俗/恐懼訴求往往暗示着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對信息的接收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壓迫,使得他們更願意去執行以規避風險。
禁忌類的僞民俗可以在清明節屢屢生效的問題還在於之前在《》裡說的,清明節內涵的單一化。清明從節氣成爲了節日,它所複合的節日內涵十分豐富多元,但如今大家更多把它視作鬼節、掃墓節,節日氣氛陰鬱晦暗,使得很多人更願意相信清明存在着諸多自己所未知的禁忌存在,這些禁忌不論真假都儘量不要去冒犯。
其實即便“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將臨門”這樣的民諺曾在某些地方流傳過,也不表示我們都需要去遵守。民俗的重要特徵就是具有地域性,否則整個地球就一本民俗了。
就像《》提過的,網絡雖然很大程度豐富了我們的信息渠道,也抹平了地域差異,但也改變了民俗的傳承方式。
△ 網絡圖片
我們不再從長輩處傳承文化,而是通過網絡去習得,這就更需要我們能有足夠的判斷力以及對民俗真善美的堅持。在我看來,民俗也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新民俗”是一種選擇過日子的方式,那麼就要選過好日子、舒服的日子、歡喜的日子……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