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爲何湯釗猷說一生只做了“兩件半事”

摘要:“他是醫生,更是哲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湯釗猷,曾收到美國肝移植先驅托馬斯·史達策的來信,對方說:“我一直非常想知道在40年間您是如何在癌症研究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美國外科協會的外籍榮譽院士中,沒有任何一位比您更值得獲此榮譽。您的工作在流逝的時光中刻下了印記,並將永遠爲人們所銘記。”

法國肝移植鼻祖亨利·俾斯麥也曾致信湯釗猷:“您是首位證明肝癌切除後能長期生存的學者,1991年上海國際肝癌大會上,生存10年的病人大合唱是最感人的時刻。”

讓他們感佩不已的,正是湯釗猷自謙的“一生做了兩件半事”。10月24日晚,93歲的湯釗猷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中,娓娓道來。

【探尋和質疑】

“走進去,擡出來”,上世紀60年代人們如此形容肝癌病房。患者一旦被確診肝癌,就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3%。讓湯釗猷終生難忘的是,一個晚上短短5分鐘,兩位病人接連去世,他用一輛推車送了他們最後一程。那時,肝癌儼然就是一種絕症。

1964年,國外有一個新發現,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偏高。很快就有學者前往非洲研究甲胎蛋白是否有早期診斷肝癌的價值,他們的結論是:沒有。

湯釗猷和他的團隊對此表示質疑。“質疑,是超越的前提。如果一切照搬診療規範,就不會有提高了。”

他注意到許多患者來自江蘇啓東,於是在那蹲點了一年。1972年,他們有了一個發現——甲胎蛋白偏高但並無肝癌臨牀症狀者,一年內死亡率竟高達80%。

他有一個直覺,一次化驗成本不到1元錢的甲胎蛋白,很可能是早期肝癌的標誌物。

如何驗證?唯有開刀。但當時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

湯釗猷和他的“戰友”頂着風險,說服一名甲胎蛋白偏高但頗爲壯實、腹部尚未摸到腫塊的男子開刀。結果發現,此人確實身患肝癌,所幸腫塊尚如一顆棗子大小。

此後,湯釗猷寫了本英文書,名叫《亞臨牀肝癌》。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沒有症狀的肝癌,後被國際肝病學奠基人稱爲“人類認識和治療肝癌的重大進展”。一滴血中的甲胎蛋白,可在直徑小於5釐米的“小肝癌”患者出現症狀前6-12個月診斷,切除腫瘤後的5年生存率超過60%。1979年,他獲得美國癌症研究所頒發的“早治早愈”金牌,上面特意寫的是中文。有意思的是,在已有多種監測手段的當下,美國肝病協會指南今年重新把甲胎蛋白列入肝癌監測指標。

“小肝癌”會逐漸變爲“大肝癌”,反之呢?一位肝癌患者由於腫瘤太大,加上肝硬化,已無法手術,湯釗猷採用了多種療法的聯合應用。沒想到,幾個月後,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此時,湯釗猷“乘勝追擊”進行了手術切除,療效出人意料地好。原來,“大肝癌”經治療也有可能變小,他大膽提出“將其縮小後切除”的思路,使“不能切除大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從0上升到近20%。

1991年,近30位術後存活10年以上的肝癌患者,在上海國際肝癌肝炎大會上引吭高歌,令人動容。從1905至1970年間,全世界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患者僅45例。

教科書上曾說,轉移復發的肝癌病人不能再開刀。湯釗猷對此再次表示質疑,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肝癌轉移模型。由於尚未大幅提高療效,他謙遜地將其稱爲“半件事”。

昨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在爲講座致辭時回憶,2006年湯釗猷獲評上海市科技功臣,他時任《解放日報》總編輯,至今仍清晰記得,當時刊登的報道標題正是《攻克剩下的“半件事”》。儘管在湯釗猷看來只能算“半件事”,當年76歲的他依然壯心不已、奮鬥所繫。

【國際話語權】

70年從醫生涯裡,湯釗猷出席過上百次國際會議,僅有一次“擠進去發言”的經歷。

那是1978年,他第一次出國參加國際癌症大會。輾轉飛行了34小時,他被告知大會發言時間只有最後一場的5分鐘,後來又被縮短至3分鐘。肝癌專題會安排了6位國際名家作報告,湯釗猷聽完陷入了矛盾之中,他沒聽到太多對肝癌治療有用的東西,還不如他準備的7張幻燈片。他硬着頭皮與會議主席商量,能否參加討論?對方問,您是日本人嗎?他說:“我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方答應了。儘管他演示的幻燈片有些“粗糙”,但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數據一講,他成爲會場的焦點。

本來他要拜訪的6位國際名家,紛紛主動找他,還要請吃中國餐。既然吃中國餐,湯釗猷覺得應該由他請客,但他口袋裡只有20元美金,好在中方代表團團長“救急”給了他100元美金。湯釗猷請這些科學家每人吃了一碗餛飩,其實吃什麼的“面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裡子”,中國科學家的工作贏得了同行尊敬和國際話語權。

此後,爲了節約往返國外的差旅費,湯釗猷只參加提供機票和食宿的國際會議。國際癌症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其中的肝癌專題會,1986年他做了書面發言。1990年,他不僅大會發言,還受邀成爲會議共同主席。1994年,他成爲會議主席,由他來邀請會議共同主席和大會報告者。1998年,他仍是三位大會演講人之一。

國際抗癌聯盟主編的《臨牀腫瘤學手冊》,從1993年到2004年的肝癌章節都由中國人撰寫。2005年,湯釗猷當選美國外科協會名譽會員,當年全球累計67位名譽會員,他是中國大陸的唯一。2007年,第一屆國際肝癌協會主席喬迪·布路思特地請他爲自己珍藏的《亞臨牀肝癌》簽字。

【中國智慧】

曾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湯釗猷以肝癌外科專家聞名於世,但其實他38歲才從血管外科“跨界”而來,當時他已參與完成世界上第一例遊離足趾移植重建拇指手術,急國家“攻克癌症”之需,他決定改行。

剛從事肝癌研究時,他每天最後一個離開圖書館,文獻一看就是五年。對於他而言,從醫的艱辛不足以道,反而有一種其他職業難以感受的幸福。2017年,87歲的他曾去昆明看望40多年前手術的肝癌患者,“對方當時102歲,比我還要耳聰目明,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他是醫生,更是哲學家。”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曾如此評價湯釗猷。

湯釗猷講究辯證法,喜歡從中國古典書籍中汲取“中國智慧”。對於癌症的久攻不下,耄耋之年的他提出,癌症不同於傳染病,要消滅於改造並舉,是一場持久戰,需由抗癌轉爲控癌。

現場觀衆向他提問,現在有何業餘愛好?“亢龍有悔,不同年齡要有不同應對。”從60歲起堅持游泳的湯釗猷引用《周易》說:“前些日子,兒子陪我游泳,他遊了1000米,我遊了150米。我93歲了,遊太多,肯定要出問題的。”

現場主持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還爲觀衆揭秘了湯釗猷的另外“兩件事”——

第一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他給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帶回兩樣東西: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和一籠動物實驗用的裸鼠。

1987年,湯釗猷與其他13位中青年科學家受到鄧小平的接見。一張照片上,鄧小平和他相談甚歡,他們在說什麼?“我當時問小平同志,聽說您游泳可以遊一個多鐘頭?他說,不止不止。”憶及往事,湯釗猷笑了。

湯釗猷簡介:

1930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腫瘤外科學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山醫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