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國產第一的手機品牌,今天只能賣“百元老年機”

前段時間,雷軍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一個判斷:

全球範圍內智能手機的戰爭已經基本結束了,國際上,只有蘋果和三星,國內現在有7家公司,但不可能都活到最後。

這也意味着,智能手機淘汰賽開打。

一着不慎,可能就跌入深淵。

這並不是沒有前例的。

今天我們就聊一下當年國產手機四大巨頭之一的:

酷派。

想當年,酷派和中興、華爲、聯想並稱“中華酷聯”,是中國國產手機的扛把子。

在巔峰的2014年,國內手機市場份額,三星第1,佔比16%;

酷派第2,佔比11.3%;

聯想第3,佔比9.5%;

華爲第4,佔比8.2%;

vivo第5,佔比7.1%。

在TD-LTE市場,酷派份額高達23.1%,第二是三星,只有18.8%,第三是iPhone,只有15.7%。

而華爲只有4.3%,連酷派的1/5都不到。

可惜十年後,酷派徹底淪爲“其他”。

關於酷派手機出貨量現在很難查到準確的數字,網上有的信息是:2022年上半年,酷派出貨量是19.56萬臺,而同期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1.36億部,酷派的市場份額只有0.14%……

幾乎可以忽略。

酷派,怎麼就不行了?

雷軍曾說過一句話:

“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酷派的發跡,正如飛起來的豬一樣,頗有遠見地踏對了第一個風口:移動通訊!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手機已經是再普通不過的移動通訊工具,幾乎人手一部。

但時間回到30年前,能擁有一部堪比“板磚”的大哥大手機,那是無數青年想都不敢想的願望,和現在能擁有一輛大G差不多的感覺。

畢竟在1987年,中國才誕生了第一個大哥大用戶,據說當時買手機就花了2萬元,還繳納了6000元的入網費。

有一個說法是,1987年全國平均房價是408元每平方米,即使首都北京的房價才500多元每平方米。

這一部大哥大手機就能買下北京52平方米的房子!

大哥大實在太貴,於是更多人退而求其次,選擇BP機作爲移動通訊工具。

1992年時,BP機已經相當流行,當年春節期間,北京無線通信局126尋呼臺,每小時的尋呼量已經達到1萬次以上,話務坐席非常繁忙。

同年12月,甚至多次出現了用戶深夜排隊買BP機的情景,甚至一度堵塞了營業廳前的道路交通。

1993年,一位名叫郭德英的河南人也嗅到了BP機的商機。

郭德英1985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系,1988年拿到上海交通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碩士學位,可謂師出名門。

在1990年國內文盲率22.23%的時候,能拿到碩士學位,足以可見郭德英的學術功底。

有實力也有魄力,他決然放棄了深圳大學教授的職位,決定下海從商。

創辦了深圳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選擇當時最熱門的尋呼領域作爲主攻方向。

酷派的前身就此創立!

果然這次選擇站對了風口,加上郭德英本身就是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的專家。

時機+實力,你很難不成功!

創業第一年,郭德英的團隊就研發成功了尋呼軟件系統的相關解決方案,打破了當時以摩托羅拉等巨頭爲主的國際巨頭壟斷。

1995年,宇龍通信又實現技術突破,成爲國內第一家實現尋呼系統國產化的廠家,成爲當之無愧的國產驕傲。

進入千禧年,BP機行業逐漸式微,而淘汰大哥大後,更加輕便的手機成爲行業新寵。

國外的黑莓和國內的波導都實現了BP機向手機的產品過渡,波導更是連續2年成爲國產第一。

眼瞅着競品都實現了轉型,吃到了螃蟹,郭德英也陷入了沉思。

自己也要轉型做手機,此時他又發揮了自己行業專家的優勢,集中力量做創新。

在手機技術上打敗競品!

於是,2003年,宇龍通信推出了第一款手機酷派688,國內第一款CDMA1X彩色電阻屏手機!

在當時實體鍵盤還是主流的手機市場,酷派已經開始觸控屏這種更加直接的交互方式。

2004年,宇龍推出了全球首款雙卡智能手機酷派828,直到14年後的2018年,蘋果手機纔有了雙卡功能。

就單論雙卡雙待這一功能,蘋果都得叫酷派大哥。

實現技術突破的酷派,一時風光無二,2004年12月,就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實現了公司發展的騰飛。

酷派踏對的第二個風口則是牽手運營商,業績實現了突飛猛進。

突破雙卡技術後,酷派並未停下腳步。

於2005年,在之前雙卡技術的基礎上,全球第一款CDMA/GSM雙模雙待手機酷派728誕生。

酷派728在酷派的發展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原因在於,之前摩托羅拉,三星等國際巨頭在研發雙卡雙待手機時,一直不能解決CDMA和GSM兩個網絡射頻干擾的問題,於是項目進展很慢。沒想到這個世界性的難題卻被酷派輕鬆解決。

於是,中國聯通大手一揮,和酷派簽訂了當年最大的雙模手機採購訂單。

酷派728打響了酷派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第一槍,更爲重要的是讓酷派看到了與運營商一起合作的重要性。

2007年,隨着2G網絡向3G網絡過渡,酷派又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支持移動3G的雙模雙待智能手機酷派6260。

想必很多人當時都還有印象,在3G剛剛推廣的那段日子,運營商爲了更快地推廣3G套餐,想出了各種各樣的營銷手段。“充話費送手機”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想當年筆者曾用過一款手機,就是辦理套餐時營業廳送的。

當年酷派已經與運營商實現了深度綁定,接連收到了移動,聯通等下來的大訂單,作爲合約定製機進入營業廳的銷售展廳,成爲充話費送手機的選擇之一。

和運營商合作嚐到甜頭的酷派,在2012年,銷售額突破100億港元,並在2014年達到了頂峰,銷售額爲249億港元。

俗話說得好,月盈則虧,盛極必衰。

2014年酷派風頭正勁,但危機也悄然而來。

2014年下半年,國資委對三大運營商作出要求,要求其“削減營銷費用”。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營銷費用大幅削減20%,而且連續3年降低,總減少的營銷費用爲400多億元,手機補貼額度下調100億元,3年內手機成本補貼爲0。

合約機模式即將走向盡頭。

三大運營商取消補貼,對於酷派來說可謂晴天霹靂,因爲當時酷派的營銷網絡與運營商深度綁定,太過於依賴運營商渠道銷售。

這一年,酷派的手機出貨量開始斷崖式下跌,出貨量下跌50%,全年出貨量爲4000萬部。國內市場的排名已經跌到第6名。

更爲嚴峻的是,當時的手機市場,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的營銷模式,像小米,一加的互聯網電商銷售和以OPPO、VIVO爲主的線下門店銷售。

感到危機的酷派,開始尋求外援。

2014年,酷派聯手360成立奇酷科技公司,360先後注資4.5億美元,意圖打入手機行業。

於2015年推出了新的手機品牌“奇酷”。

就在360摩拳擦掌打算大幹一場的時候,酷派的又一個操作讓人摸不清頭腦。

郭德英找到了另一個當時互聯網風頭最盛的人物——樂視網的賈躍亭。

酷派將16%的股份賣給了賈躍亭,這讓360非常不滿,認爲聯手樂視對公司發展並沒有好處。

在一系列討價還價之後,最終酷派還是被樂視控股。

當時春風得意的樂視,入主酷派後迅速實現了管理層的更迭。

賈躍亭、劉江峰等人忙於對酷派進行內部整合,一批老酷派人紛紛出走。

樂視的PPT主義與酷派的技術派務實在風格上也格格不入。

劉江峰信心滿滿地推出酷派COOL 1生態手機,在當時也沒掀起任何波瀾。

從2016年樂視入主開始,酷派就完全失去了節奏。

僅僅兩年時間,以技術創新擅長的樂視徹底淪爲行業其他,甚至不如一些寂寂無名的山寨手機。

2016年,郭德英辭去了酷派董事會的職位,酷派也不再是原來的那個酷派。

郭德英的離場,很難說完全是爲了酷派着想。

樂視網第一次向酷派注資21.8億元之後,郭德英持股減至20.3%,不再爲控股股東。

樂視第二次注資9億後,郭德英持股由20.23%降至9.23%,再次套現。

那時之後,不管酷派如何,郭德英都全身而退。

2017年樂視爆發財務危機,賈躍亭一句下週回國後,再也沒能回國。

2017年酷派CEO劉江峰也宣佈辭職,而他僅僅在這個位置上做了一年零15天。

自身難保的樂視再也無法爲酷派提供資金支持,這讓本就不富裕的酷派雪上加霜。

樹倒猢猻散,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酷派人員出現大規模流失。

數據顯示,酷派的員工人數從2017年的1421人到2019年已經僅剩637人,超過一半的人都走了。

受樂視拖累的酷派,在劉江峰離職後,由樂視老員工蔣超掌舵。

在蔣超不懈努力下,樂視終於答應將全部股份轉給威日創投。

而威日創投的實際控制人是陳家俊,是深圳地產大佬京基集團創始人陳華的二公子。

隨後蔣超離職,陳家俊接手酷派。

擁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陳家俊,自然而然地想開發海外市場。

通過與海外運營商的合作,酷派實現了營銷的轉型,銷售由國內轉向國外。

但世事波折,疫情席捲全球,讓酷派的海外發展再次受阻,2020-2022年酷派營收再次陷入泥潭。

如今在電商平臺搜索酷派手機,排名靠前的都是不足500元的老年手機,銷售也十分慘淡。

而線下也好多年沒有見過酷派手機的身影。

縱觀酷派的發展歷程,曾經它憑藉自己的實力,依靠技術研發與投入,不斷獲得技術專利,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也有能力研發高科技的智能設備。

隨後,它又踏上運營商合作的風口,實現了業績的突破,當年的中華酷聯,風光一時無二。

但後期遇到危機後,卻遇人不淑,放棄了自己看家的本領,卻轉型假大空的PPT文化,被“渣男”騙得入不敷出。

2021年,終於爬出深坑的酷派,決定迴歸中國市場。

但如今的手機市場已經不是酷派離開前的那個手機市場了,2021年中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3.33億臺。

頭部效應更加明顯,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vivo、OPPO、小米、蘋果、榮耀佔據了84%的出貨量,“其他廠商”瓜分了剩餘的16%。

智能手機的紅利已經消失殆盡,兜兜轉轉的酷派,曾經站對風口,成功起飛。

如今想要逆襲,恐怕還需百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