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電影《青春之歌》首次記錄知識女性的成長

本報記者 袁雲兒

時代寄語

“一個時代重要的是靠青年人去創造,我希望青年人都能拿出林道靜力量青春的力量,努力創造新的時代。”——謝芳

謝芳近照。 本報記者 閻彤攝

《青春之歌劇照

《青春之歌》海報。

青春成長與革命人生交相呼應,以一腔理想主義的熱血,照亮腐朽的黑暗……1959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崔嵬陳懷皚執導的電影《青春之歌》首映,從此印刻在一代代中國觀衆心中。該片是演員謝芳在銀幕上的首次驚豔亮相,她成功塑造出林道靜從懵懂少女到堅定成熟的共產黨員的轉變過程。

全國海選”林道靜

1958年,楊沫小說《青春之歌》問世,這部講述知識女性林道靜成長的故事一經出版,立刻轟動一時,反響熱烈。1959年,爲了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北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改編成電影,導演由崔嵬和陳懷皚擔任。

作爲《青春之歌》的靈魂人物,林道靜由誰來飾演,成爲影片能否成功的關鍵。爲了能找到最合適的林道靜,崔嵬不僅在全國“海選”女主角,還召開觀衆座談會,請觀衆對林道靜的飾演者提建議,甚至連遠在印尼的華僑也寄來了演員名單,包括白楊張瑞芳在內的大明星也主動表達了對這一角色的嚮往,其中,白楊尤其主動,她還是楊沫的妹妹。不過,崔嵬認爲白楊年紀偏大,不適合扮演二十多歲的林道靜。

直到1959年3月影片開拍時,林道靜的人選仍未定下來。這時,崔嵬想到他在湖北當中南文工團(現武漢歌舞劇院)團長時,團裡有個叫謝芳的歌劇演員。崔嵬覺得,謝芳的外貌、氣質與林道靜相似,於是馬上通知她來北京試鏡

任何一名演員,能演林道靜無疑都是一次天賜良機,但當時謝芳才23歲,心思單純,她只覺得試鏡是單位交給她的工作,認真做好就行,並沒有意識到,這次試鏡將改寫她的命運。

1959年3月初,謝芳踏上了北行的列車。“我在火車上坐着,就看那本小說,說林道靜是一個面色蒼白、十分俊美的女學生,我說我有那麼俊美嗎,我平時不怎麼注意,年輕的時候連鏡子都不怎麼看。”

試鏡那天,北京的雪下了一尺深,謝芳先是在攝影師的指導下拍攝靜態肖像照,正面側面都有,然後又試了片中的兩場戲,一場戲是林道靜告訴王曉燕,她和餘永澤離婚了,另一場戲是監獄裡,敵人讓林道靜自首,她把自首書一撕,往敵人臉上一扔。儘管是第一次面對鏡頭,但謝芳一點都不緊張,“因爲我不到18歲就開始演歌劇了,《小二黑結婚》《貨郎與小姐》《開花結果》《白毛女》……戲份都比較重,一演好幾個小時。”

僅僅試了兩場戲,謝芳就被確定爲林道靜的扮演者。後來聽崔嵬說,之所以選擇謝芳,是因爲謝芳身上有一種革命氣質,因爲林道靜最終是要走向革命、走向抗日的,是要進監獄、要鬥爭的,不是一般的“花前月下”。

初出茅廬毫無束縛

《青春之歌》從1959年3月拍到9月,爲了趕上國慶,每天早上五點開機,一直拍到晚上。受當時的技術限制,要等到拍完三天後,才能洗出膠片看到拍成什麼樣,如果拍得不理想,還得補拍。

在塑造林道靜這個角色時,謝芳表現出過人的領悟力,她善於獨立思考,善於琢磨人物的性格和言行。“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演”這九個字,是她對這次表演的概括。她坦言,自己在塑造林道靜時“一點束縛都沒有”,非常放得開。

片中,林道靜曾向她在革命路上的導師盧嘉川表達自己的困惑,說:“我鬥爭過,我也反抗過,可是我還是沒有出路。”在表演時,謝芳選擇了用一種稚嫩的語氣說這句臺詞,表現林道靜的幼稚和盧嘉川的成熟,結果發現導演崔嵬也在邊上小聲重複這句臺詞,看謝芳說得對不對。

還有一場戲,盧嘉川交給林道靜一些秘密宣傳品讓她保管,林道靜打開包袱,發現寫有“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崔嵬要求謝芳在這一刻懷着崇高的心情站起來。謝芳心裡琢磨,怎麼傳遞這種崇高的情感呢?她想到了《國際歌》,於是,她的心底默默響起這段旋律,很自然地站起來了。

《青春之歌》以林道靜政治上的成熟來結尾,在波瀾壯闊的“一二·九運動”中,她和江華站在了鬥爭的第一線。爲了拍好最後這場示威遊行的高潮戲,劇組動用了清華、北大幾千名青年學生,數百名民警參與拍攝,圍觀的市民羣衆有數千人,還有人送來家裡珍藏的旗袍借給劇組用。影片中謝芳有一個攀上電車、對着遊行隊伍喊話的鏡頭被定格爲經典,成爲這部影片的標誌性畫面。但當時只有畫外配樂,喊話的具體臺詞,劇本上並沒有寫。“當時那麼多人,我總不能跑到崔嵬導演那兒問我應該怎麼演吧,我就自己設計了一下臺詞,‘同學們,不要怕這白色恐怖,我們大家團結起來’,拍出來效果特別好”,謝芳說。

全明星班底衆星捧月

哭戲,是謝芳表演時最大的挑戰。“別的表情還好辦,但眼淚說來就得來。”謝芳說,這需要演員非常理性自制,拍哭戲時,先在一個地方安靜地醞釀情緒,同時劇組做好拍攝準備,等導演問“謝芳,好了沒有”,再走到鏡頭前拍攝。“演員最大的幸福,就是感覺到我的眼淚和攝影機的鏡頭同步進行下來了。”

《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和餘永澤因信仰追求不同最終分道揚鑣,劇本里有一場戲是,餘永澤摔門而去,林道靜的眼淚慢慢流了下來。謝芳並沒有過類似的體驗,她就把餘永澤想象成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愛人張目,如果是張目這麼摔門走了,不理自己怎麼辦?就這樣一想,眼淚還真出來了。

用現在的話講,《青春之歌》可以說是“全明星班底”,林道靜身邊的配角都是當時精挑細選的大牌演員:於是之演餘永澤,康泰演盧嘉川,於洋演江華,秦怡演共產黨員林紅趙聯演叛徒戴愉,葛存壯飾演教員李芝庭,連只有一句臺詞的地主都由老演員趙子嶽飾演。

第一次拍電影就和這麼多大明星合作,謝芳說自己並沒有怯場。“我當時沒想對方是大明星什麼的,心態比較淡定。而且我的戲很多都是近景和特寫,拍的時候前面沒有人,只有攝像機黑黑的鏡頭對着我,主要靠自己的想象力。”

林道靜風靡海內外

電影《青春之歌》上映後獲得了巨大成功。公映後,北京各家影院爆滿,很多影院甚至24小時連續放映。當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哪怕吃不飽肚子都排長隊買票。片中的插曲《五月的鮮花》也隨着電影的放映流行全國。該片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上映後,也引發轟動。1961年謝芳隨團去日本訪問,剛下飛機,就有熱情的日本學生大喊“林道靜,給我籤個名!”街頭還有一層樓高的《青春之歌》巨幅劇照。

飾演林道靜的謝芳自然也一炮而紅,成爲第一代知識女性的銀幕代表。光是她在片中的數套衣服就讓人們津津樂道了許久,尤其是那套藍布旗袍加白色圍巾的裝扮,成爲當時很多女性模仿的對象。謝芳在片中留的短髮也被賦予“林道靜頭”的美名。

當時演員拍戲的服裝都由美工師設計製作,拍攝結束後,演員是可以自己保留的,但謝芳把戲服全都如數還給了劇組。現在回想起這件事,她也覺得略有一絲遺憾。“好像是應該留一件做紀念的……我八十多歲了,值得紀念的東西有很多,但都沒有保留下來,有點可惜,不過都留在鏡頭裡了。《青春之歌》記錄了我最漂亮的年代。”

後來,謝芳陸續拍攝了《早春二月》《舞臺姐妹》《第二次握手》等影片,但在她心中,《青春之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她說:“我至今記得當年拍攝的幾乎每一個細節,好多臺詞隨口都能背出來。這部電影改變了我的一生。爲了《青春之歌》,我不斷鞭策自己、完善自己,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