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李瑞環在華西村發現華國鋒的照片,村領導:我們農民講感情

1981年,辭去中央主席、軍委主席職務的華國鋒,正式淡出權力核心,不久後,國人紛紛沉浸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拂煦之中,屬於他的時代終究遠去了,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忘記了這位“沉默老人”曾經的政績與貢獻。

1991年,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環來到華西村視察,就在參觀村史館時,一張老照片引起了在場衆人的注意,這張照片正是早已隱退的華國鋒。

眼看大家臉上多少都浮現出了一些不理解的神色,村書記吳仁寶做了簡短卻感人至深的解釋。

“我們都是農民,對華主席只有感激之情,我們農民講感情!”

如此解釋同樣深深打動着李瑞環的心,要說這位曾在十年動盪中遭到迫害長達5年的中央領導人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吳仁寶如此感慨背後的深意。

不瞭解其中內情的人,很難將華國鋒、吳仁寶聯繫在一起,他們一位曾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一位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基層農村,怎會有所交集呢?

就是那無形中的上下配合才堪稱治國治家的大智慧,他們或許此生都沒有見過面,可吳仁寶一直很清楚,華西村的崛起也有華國鋒的一份功勞。

從兩人的成長曆程來看,的確有着不少相似之處,華國鋒僅比吳仁寶年長7歲,兩人都是從最基層幹部做起的,最擅長的也都是着眼於現狀來解決現實問題,“實事求是”對他們而言是多年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

六七十年代,集體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吳仁寶卻率領華西村鄉親們“偷偷摸摸”搞起了私有經濟,而華國鋒則憑藉踏實肯幹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與器重,可謂前途無量。

別看仕途方向大相徑庭,面對國家經濟發展現狀,他們做出各項決定的底層邏輯卻如出一轍。

先來看有着蘇南人特有精明的吳仁寶,面對當時全國各地學大寨的風潮,就連華西村附近的很多村子都開始遍山插紅旗、讀語錄、跳忠字舞,他卻不同意華西村這樣做,反而活用口號,帶領全村開闢出一條新的插旗風格。

“多插一棵秧,多種一畝地,向毛主席獻忠心!”

就在全國農村生產情況接連下降之際,華西村卻實現了運動、生產兩不誤,這樣的工作經驗也被吳仁寶笑稱“形式主義對付官僚主義”。

“上面說的,符合我們實際的我們做。上面講的不符合我們實際的,我們不去頂,但不做。”

如此見地正是當年基層經濟發展踐行“實事求是”的最好例子,而此時的華國鋒也開始在中國政壇嶄露頭角。

1971年2月受命進入國務院業務組工作,接替紀登奎負責財貿、農業、值班室等工作,而他來到北京工作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起草當年全國面、油、糖會議文件,也開始面向全國農業經濟發展踐行他一直秉承的“實事求是”理念。

針對當時文革大環境下過分地強調“以糧爲綱”的做法,華國鋒在起草文件中重點提出了“以糧爲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合理佈局,適當集中”的觀點,尤其強調尊重經濟作物的生長條件,要因地制宜搞農業,力爭全國各地都能迎來農業產量大幅增長。

就在大會結束後,3月28日,周總理又給他開出了一份涵蓋22個省市的調研名單,經過長達1個多月的考察,華國鋒認真調研過17個縣、18個公社、19個大隊,隨即對全國農業佈局、發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其一,狠抓基層領導班子。

其二,全面落實黨的政策,全力解決各種突出問題。

其三,在全面貫徹“以糧爲綱,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加強規劃,合理佈局”。

就這樣,回到北京的華國鋒一邊向中央領導人們虛心求教,一邊想方設法解決棘手的農業發展問題,甚至富有遠見地提出了“全面發展多種經營,不能亂扣資本主義帽子”這樣的治國論斷。

短短半年時間裡,由他主導先後起草的三份重要文件,是國務院在十年動盪來襲後首次系統地糾正農業政策上“左”的錯誤,也實實在在調動起了全國農民的積極性,穩定了農村形勢,奈何這段歷史在很長時間裡都沒能引起史學界的重視。

可對於吳仁寶這位始終緊跟中央經濟發展步伐的基層幹部而言,當年華國鋒提出的這些重要政見全都與他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甚至爲華西村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

從那之後,向上有華國鋒引領農業發展的全力開拓,向下有吳仁寶着眼於現實引領村民的步步向前,看似深度踐行“農業學大寨”的華西村實則早已走上了一條個性化的農村發展之路。

在十年動盪結束、改革開放興起的關鍵時刻,全國上下的農村、企業、個人還都處在摸索、嘗試的懵懂階段,吳仁寶帶領的華西村已經擺出了大灌籃的姿態,在新的時代競爭中“贏在了起跑線”。

所以說,即便他們兩人從未見面或是從未有過深度交流,這場隔空對話與強強聯手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天下第一村”,對於吳仁寶而言,一向懂得感恩的他必定會在華西村一路發展的功勞簿上爲昔日的華主席鄭重記上一筆。

正如開篇提到的情景,李瑞環只比吳仁寶年輕6歲,比華國鋒年輕13歲,但和兩人經受着相同的時代洗禮,也才更加懂得十年動盪中華國鋒與吳仁寶的踐行有多麼“開天闢地”,吳仁寶口中的“我們農民講感情”是對那位“沉默老人”最深情的感恩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