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集體逃離AI製藥
最近,國內AI製藥有幾條新聞值得關注,連起來看很有意思。
二季報上市前夕,晶泰科技宣佈和新能源龍頭協鑫集團達成爲期5年的戰略合作,總合作金額高達1.35億美元(約10億元人民幣)。
緊接着在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中,深勢科技將和宜賓政府聯合打造新能源材料數智創新項目,基於其AI for Science大模型,爲宜賓政府新能源產業提供支撐,項目總投資數億元。
同樣在前不久,百圖生科宣佈與大北農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大農業生物科技 AI 大模型,由此進入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領域。
中國AI+藥物研發頭部企業幾乎都在跨界轉型,就連英矽智能也否認自己是家AI biotech。
這些公司甚至轉型的方向都一樣: 追着錢跑。
難道說,手裡的AI製藥頓時就不香了?
逃離生物醫藥?
創新藥景氣的那幾年,上述三家公司的首要切入領域都是生物醫藥。
醫藥行業壁壘高、研發投入大、研發失敗率的痛點,都給AI爲醫藥革命帶來了新的故事,也讓AI藥企的融資額不斷攀升。
但後來創新藥集採、反腐、地緣政治等各種原因,創新藥直接進入寒冬卻一直沒能恢復元氣。整個創新藥只有一個主題: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一篇朋友圈盛傳的報道中,描述了創新藥的艱難時刻,已經成爲理想主義者的堅持。
由於大家都很難融到錢,二手設備交易量變得比新設備還要大,閒魚成爲二手設備交易的活躍地帶,整個過程可以靈魂殺價;
而有企業爲了活下去只能暫時放棄創新藥業務,轉而生產維生素和抗病毒藥物。
就連“穩賺不賠”的藥明康德日子也不好過,不僅業績下滑,過去一年半里暴力裁員超過6000人。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AI+生物醫藥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醫藥行業,來自融資和業務的坍塌依舊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研發經費的斷層下跌。
某AI製藥公司告訴智藥局,他們去和一家上市藥企談合作的時候,發現該公司的研發部幾乎已經”架空“了,公司研發部門儘管還在,但 已經不給研發批預算。
CRO們也在血海里廝殺,對於AI CRO而言日子則更加不好過。如今AI技術還不夠成熟,需要合作雙方有一定的耐心和包容度,對於AI預測結果進行驗證和反饋。
在大家手裡還有錢的時候,企業或許還樂意做這樣的嘗試,但本身都在節衣縮食,裁員砍管線的情況下,很多時候AI給出的結果卻“沒有下文了”,因爲大家都不樂意做溼實驗驗證,而這一步對於AI準確度的提升至關重要。
融資情況依舊不容樂觀,企業普遍反映都是“不太順利”。
不僅融資戰線大幅拉長,投資人給出的估值也難以達成一致,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公司只好考慮融+輪或者++輪。
智藥局瞭解到,有AI製藥初創走遍了路演但還是融不到錢,只好接一些院校合作的項目維持生存,創始人甚至考慮回去接着“打工”。
甚至連國內頭部企業晶泰科技也上演了一波裁員。
2023年12月,晶泰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時員工人數爲989人。而半年後的聆訊文件裡,員工人數下降到783人,其中裁掉的絕大多數爲研發人員。晶泰科技稱,這部分因爲研發活動效率提升,所需要的研發員工減少所致。
而另一邊,曾指引中國AI製藥公司的海外公司們,也都面臨着藥物失敗、裁員、重組等各種難題。
海外上市公司們也得面臨着股價大跌的爛攤子,通過併購來抱團取暖。
逃向哪兒?
無論是晶泰科技、百圖生科,都可以看作AI+生物醫藥的平臺型公司。
什麼是平臺型公司?
一般來說醫藥平臺型公司要滿足三個條件:1、擁有發現新療法的差異化技術;2、圍繞核心技術擁有強大的護城河;3、其技術是可擴展的。
而可擴展性對於新業務的發展則至關重要,biotech失敗了幾乎只有被收購和破產兩條路可以走,但技術平臺的可遷移性,讓平臺型公司有能力拓展到其他領域。而轉型最多的是材料方向,包括半導體、新能源等。
一家AI+自動化實驗室公司告訴智藥局,如果僅靠醫藥領域的客戶他們的生存會非常艱難,好在公司及時調整方向,如今絕大部分業務來自半導體行業。
以深勢科技爲例,公司核心的多尺度建模+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技術能夠作用於多個領域,包括醫藥、材料等。
早在2021年,深勢科技就攜手寧德時代共建聯合實驗室,探索AI+物理模型在新能源材料研發中的應用。
如今受到“動力電池之都”宜賓的青睞,也是深勢科技多年來積極佈局的結果。2023年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年產值突破千億,動力電池企業90餘戶,合作了宜賓等於打入了當地的新能源產業鏈。
某AI製藥公司告訴智藥局:他們現在的策略是跟着錢走,哪裡有錢他們就去哪兒談業務。
例如AI+分子和蛋白質優化技術,除了可以用於醫藥產業外也可以用於改造酶,於是合成生物是不少公司想要轉型的方向。
上述企業接觸了幾家公司後發現,儘管合成生物的熱度非常高,各地的融資不斷,但實際去談的時候公司一樣也不願意投錢。
和醫藥公司一樣,那些習慣了化學合成的甲方要轉變爲生物合成,得配合着換一套研發思維和配套實驗,對於人才和資金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不僅如此,生物合成還有可能出現失敗以及無法量產的情況。
簡單而言,即使是跨界也需要找對產業和方法,否則有可能進入另一個死衚衕。
對晶泰科技這樣的上市公司而言,從醫藥大跨步來到新能源後,市場反應也很強烈。公司股價此前一直在發行價徘徊。半年報發佈後,晶泰科技的股價一路上揚,港股市值突破500億港元大關。
顯然僅靠AI製藥的故事,是無法支撐其500億港元的市值。爲了活下去,跨界轉型或許是不少AI製藥公司值得認真考慮的商業方向。
轉型只是開始
當然,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業務拓展和轉型都只是一個新的開端。
據瞭解,文章開頭提到的三個合作項目中,有項目儘管簽署了合作協議,但具體的細化方案和落地仍然在商討中。而AI如何爲新能源、材料、農業領域帶來新的能量,仍然需要不斷地技術打磨和產業深度合作。
有意思的是,他們的醫藥行業合作伙伴們甚至都不知道公司新的戰略動向。
智藥局曾報道過晶泰科技二季報的財務情況,其中重點提到了晶泰和協鑫集團的合作。有讀者反饋稱:如果不是這篇文章,都不知道晶泰科技在嘗試新方向。
儘管如此,醫藥產業仍然還是這些頭部AI製藥公司們的重要領域,晶泰科技、百圖生科、深勢科技都在推進相關合作,有的還在積極拓展海外醫藥業務。
只不過醫藥寒冬下,最好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