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57分鐘,88個回合——邁克·華萊士採訪江澤民的故事
邁克·華萊士(1918~2012)。曾被華萊士搶過新聞故事的《紐約客》專欄作家、普利策獎得主西摩·赫什評價華萊士:“他用不懈的決心對那些當權者說真話,並找到他人難以企及的真相。也因此,他讓我們輕鬆了許多。” (東方IC/圖)
編者按:“邁克·華萊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爲其主播邁克·華萊士設計的宣傳詞。後來這句話成爲英語世界裡嚇唬人的習慣用語。
華萊士1968年正式加盟CBS《60分鐘》,2006年退休。他登上《60分鐘》主播臺並確立新聞記者的職業聲譽時,已經五十歲了。
他審訊式的提問方式咄咄逼人,經常讓受訪者感到驚悚;但人人又都愛接受他的訪問,其訪問名單包括尼克松、卡斯特羅、阿拉法特、普京、霍梅尼、卡扎菲、薩達姆等等。
華萊士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86年,他曾經對鄧小平進行過85分鐘專訪,最後播出了15分鐘。採訪時,他跟鄧小平一樣,煙不離手。他也是繼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之後,第二個採訪鄧小平的外國記者。通過他的採訪,鄧小平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句令人記憶深刻的話:“中國的改革,絕對不會走回頭路。”
2000年8月15日,江澤民接受了華萊士的訪問,給出的條件是:不限時間,不限問題。華萊士在訪問中依舊尖銳,但報道最後被認爲是“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大突破”,也被當成中國外宣的“成功案例”。
2012年4月7日,邁克·華萊士在美國一間療養院去世,享年93歲。在衆多稱謂中,他最願意使用的還是“記者”。這位典型意義的大器晚成者堅信自己“會做一輩子記者”,他也的確做了一輩子記者。
“你現在風靡美國電視節目了。”克林頓對江澤民說。當時是2000年,兩人一起參加聯合國千年峰會,在各國元首共進午餐前,克林頓略帶玩笑地向江澤民致意:“華萊士對我們都很刻薄,但你卻讓他像孩子一樣滿足地嗚嗚叫。”克林頓指的是不久前,邁克·華萊士在CBS的王牌節目《60分鐘》中,對江澤民進行的專訪。
千年峰會後,CNN在一則報道中,提到了以上這個細節,從美國媒體和克林頓的角度肯定了江澤民在被華萊士專訪中的表現。
克林頓之所以覺得華萊士在江澤民面前像個小孩子,跟他自己在華萊士訪談中的待遇不無關係。華萊士採訪過從肯尼迪到克林頓的歷任美國總統,採訪克林頓的時候,他的第三個問題:“你是流氓嗎?你怎麼會跟一個未婚的姑娘在白宮神聖的辦公桌上,幹那種事情?”
2000年8月15日,82歲的華萊士在被美國人稱爲“中國戴維營”的北戴河——中國國家領導人療養基地——訪問74歲的江澤民,採訪從14時持續到17時57分,之前有近1個小時的寒暄、預熱。
華萊士面前攤着一份四頁採訪提綱——比A4紙略大,正反面字跡密密麻麻。採訪提綱中羅列了100個問題,實際採訪中雙方一問一答88個回合。
華萊士面容冷峻,他的問題簡短、樸素,但卻環環相扣、咄咄逼人,並且帶有相當的“普適性”——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這些也是世界對中國的核心關注。
華萊士時而環抱雙臂傾聽,時而用右手食指指着坐在他對面的中國領導人發問。他甚至會打斷江澤民的回答,不客氣地提醒:記得我們之前的約定,請簡短作答。始終面帶微笑的江澤民回敬:是你先壞了規矩;我的回答大致跟你的問題一樣長。
當華萊士直呼江澤民“獨裁者”的時候,江澤民收起笑容,直接回敬道:“你們對中國事務的描述像天方夜譚一樣荒謬。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中共中央委員會,裡面有一個政治局,政治局中還有一個常務委員會,我就是其中之一。除非獲得所有政治局常委的同意,否則不會做任何決定。”
江澤民說的是不容辯駁的事實。事實上,他本人是否接受華萊士的採訪也是集體決定的。
採訪進行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用專用線路旁聽採訪的人坐不住了:讓美國人停下來!問題問得太過分了!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雙料主任趙啓正找到國新辦三局局長任一農:後面在遞紙條,你要不要去跟美國人說,讓他們停下來?任一農說:我不說;江主席自己說過:不限時間,不限問題。
第一盤錄像帶錄滿了,任一農走到江澤民身邊轉達了場外的擔心。江澤民回答:“他們受不了了?人家是我們請來的。我們答應了‘不限時間,不限問題’,就應該遵守承諾。讓他儘管問。”
在2003年出版的《電視外宣策略與案例分析》中,“華萊士專訪江澤民”成爲了“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大突破”案例,被納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2009年2月11日,採訪事隔9年後,CBS News的官方網站上曾貼出一篇題爲China's Leader Talks To 60 Minutes的回憶性文章,稱江澤民“以驚人的坦率廣泛地回答了一攬子問題”。
採訪結束後,華萊士對江澤民說:我們進行了一場智者的問答。在兩位智者過招之前,雙方準備了兩年。
2000年8月15日,華萊士在北戴河採訪江澤民。在那次採訪中,江澤民“以驚人的坦率廣泛地回答了一攬子問題”。 (視頻截圖/圖)
預熱
1998年5月,華萊士所在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欄目,通過公關公司和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同時遞交了採訪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申請。總領事館對採訪的可行性進行初步評估,把報告轉交給國務院新聞辦。國新辦責成第三局局長任一農具體處理此事。
美方表達的初步意向是在《60分鐘》欄目中以半小時的篇幅播出對江的訪談,併力爭在美國國會臺播出更完整的一小時半。美國人甚至擬好了訪談播出時打出的標題“紅牆內外”。
國新辦調集以往華萊士對各國元首的訪問,發現除了《60分鐘》的片頭之外,從無高端人物訪談冠以特別標題的先例。任一農向美方委婉表達了中方對這一“特殊關照”的反對意見:這個標題太泛,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考慮,它並不吸引受衆的眼球。美方欣然接受。
與此同時,中方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使領館、外交部相關司、國新辦第三局做世界關於中國問題的輿情彙總,以預測華萊士可能會涉及到的話題。在此基礎上,第三局向上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認爲,接受華萊士的訪問,我方可以實現幾方面的訴求:借CBS News的世界級發佈平臺,做中國領導人的權威性新聞發佈,既包括政治體制、人權、西藏、臺海關係等問題,也可及時把中國政府對李文和案一類熱點話題的態度傳遞給西方受衆;在此基礎上,展示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用事實、現實情況告訴西方:中國人不是青面獠牙、不講人情的怪物。
當時,接待團隊給總書記的信號是:你已經在中國最高的崗位上,帶領一個團隊執政十多年了。中國有什麼事情你不能說?有什麼事情你說不清楚?你有西方文化的積澱、有很好的英語,在溝通上沒有困難,有什麼話華萊士會聽不懂?
有關部門就華萊士提出的採訪申請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
有專業人士提出,按照美國嚴肅電視節目的操作慣例,耗片比是4 1,如果美方承諾1個小時的播出時長,中方應該保證4個小時的採訪時間。有人提出不同意見:1986年,華萊士採訪鄧小平只給了60分鐘時間,小平同志意猶未盡,講到85分鐘,笑說:我犯規了,超時了。這次華萊士採訪江澤民同志,有必要給他那麼長的時間嗎?專業人士解釋:華萊士採訪小平同志的時候沒有要求美方承諾播出時長,所以採訪了85分鐘,最後播出了15分鐘。現在對方已經承諾兩次播出,比照1個小時的國會電視臺版本,4個小時的採訪是必須的。
與會者取得共識:按照美方承諾的播出待遇,配比給對方4小時的採訪時間。
會後,國新辦主任趙啓正和江澤民直接溝通,江澤民做出明確授權:臨場對華萊士不限採訪時間、不限問題。
中方正式覆函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接受邁克·華萊士的訪問。然而,“九八洪災”出其不意到來,採訪只能延後。
1999年,《60分鐘》再次按照程序遞交了對江澤民的採訪申請。這次,又遇到了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採訪只能再度擱淺。
2000年初,華萊士再次致函中央對外宣傳辦和中國駐紐約總領館,言辭懇切:我今年已是84歲高齡,曾採訪過鄧小平,希望在有生之年採訪中國第三代領導核心。這次的採訪時機選擇得非常巧妙,當年秋季,江澤民要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爲配合江澤民赴美,“中華文化美國行”大型系列活動也將在美展開。中國比此前兩年更加需要一個理想的平臺,讓自己的領導人在西方亮相。按照雙方的約定,華萊士的訪問會在江澤民訪美前兩天播出。
華萊士的夙願終於達成。
試探
正式採訪開始之前,中美雙方就採訪大綱進行了十個回合討論,書面文件、電話、面談。國新辦主任趙啓正和國新辦三局局長任一農兩度赴美。第一次見面,華萊士在比他年輕21歲的任一農面前“倚老賣老”:中國怎麼派一個兒童來?第二次見面,任一農在飯桌上調笑華萊士:邁克,你得罪了我。我的新聞工齡可不比你短,而且我是名校畢業,你並不是。
在雙方的笑聲中,華萊士輕鬆表達了歉意。雖然他並不確切懂得任一農履歷的分量:北京大學新聞系第一屆畢業生;《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採訪部主任;中央民委新聞發言人、國務院新聞辦辦公室第三局局長……但他很快就知道,這次他遇到了一個不容小覷的同行。
任一農問華萊士:你知道如果是我,我最想從這次採訪中獲得什麼樣的新聞嗎?能做標題的新聞!
華萊士用微笑和拍對方肩膀的方式表達他的贊同和他對對方意圖的洞悉。
任一農又說:陳水扁這個人很有意思……華萊士脫口而出:我很討厭他!“我就知道了:臺灣問題不會多談。”任一農事後說。
華萊士也向任一農提問。他表達了對“三個代表”的濃厚興趣。任一農就組織人力把江和各級領導對“三個代表”的論述翻譯成英文。然而在最後的採訪中,“三個代表”只被華萊士輕輕帶過。
雙方你來我往,有虛有實,最後達成的共識是:華萊士在採訪中將涉及三方面的話題:中美關係、中國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中國國內的情況。在正式採訪之前,雙方簽訂了書面協議。
“事先看不到採訪提綱。一個問題也不給你!”任一農事後說。此前兩年爲應對華萊士訪談而做的輿情收集工作此時派上了用場。中方在美方劃定的寬泛話題中梳理熱點,準備了一百多個對方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後來的採訪驗證,這批模擬問題的命中率達90%。
包括任一農在內的“智囊團”建議江澤民用英語回答一部分問題,並準備一些從小喜歡的詩詞歌賦。考慮到古典詩詞現場翻譯的難度,智囊團特意從外交部翻譯室調來高級翻譯,圈定可能會提及的詩詞。但在《60分鐘》的播出片中,這些古典詩詞修養基本沒有得到展示。
早在1998年,中方曾爲華萊士設計過一個近乎完美的採訪流程:
汽車把攝製組一行直接送到江澤民辦公處的外面——從下車到走進辦公室要走多少步,事先已測算好。
攝製組進入江澤民書房,瀏覽藏書、字畫。接下來,華萊士的訪談正式開始,在書房中着重談中國的施政綱領一類嚴肅的問題。
之後,轉外景,江澤民與華萊士在中南海的亭子裡坐下來,喝龍井茶。亭子裡的話題是中美關係……
在2000年的採訪中,這些當年的設想並沒有實現。
採訪地點從中南海搬到了北戴河的國家領導人休養基地。美國人把北戴河比作“中國的戴維營”。在邁克·華萊士之前,還沒有一位記者走進“中國的戴維營”。這並不是中方的刻意安排。當時,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0個五年計劃正在北戴河會議上討論,江澤民是當然的與會者。
較量
2000年8月11日,包括華萊士在內的《新聞60分》攝製組8名成員住進北戴河外交賓館——8名成員是中方向美方提出的要求。按慣例,歐美成熟欄目的黃金編制一般是8人:製片、主持、腳本撰寫人、錄音師、錄像師、助理、聯絡人。
正式採訪安排在8月15日下午。雙方有四天的準備時間。美方現場勘測非常精細:他們用28支溫度計測量室內溫度以確定現場色光;華萊士對江澤民的7副眼鏡都瞭如指掌,他建議江主席戴那副意大利窄邊眼鏡,效果會更好;美方劇組人員發現採訪室的椅背很高,拍成畫面,椅背最上端的橫檔會剛好出現在拍攝對象的脖頸後面。中辦召集木工,連夜把座椅的椅背改低。
按照雙方的設計,在室內採訪之前,華萊士會做30分鐘左右的室外採訪,話題是江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生活。預先設計好的模擬問題包括:江主席是如何被撫養長大及所受的教育;是如何對政治產生興趣的;在成長過程中受的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同普通中國人有着怎樣的聯繫?江主席如何評價自己,如何激勵自己前進?最大的自豪是什麼?怎樣分配自己的時間?給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忠告是什麼?
戶外訪談部分在CBS News的播出片中一帶而過。轉場室內,雙方真槍實彈的脣槍舌劍正式開始。
華萊士說:我看過關於你的12本書。江澤民微笑着回答:是嗎?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採訪過我。
華萊士援引《中國日報》的報道,問江澤民怎麼看待“美國是世界和平威脅者”這種說法。江澤民回答:坦率地講,因爲經濟的強大和科技的進步,美國傾向於高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但今天我想借此機會傳遞對美國人民的善意。所以我不想在我們的交談中使用過多的尖銳詞彙。
江用天氣形容中美關係:風、雨、多雲,甚至陰雲密佈都曾有過,有時也會陽光燦爛。中國希望和美國建立戰略伙伴關係。
“這是純粹的政客辭令。”華萊士點評道,“沒有任何真誠可言。”
江澤民不慌不忙:“我不認爲‘政客’是一個好詞。”
在被問到是否相信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是被誤炸的時候,江澤民清晰地回答:“以美國的頂尖科技,所有關於‘誤炸’的說法都難以讓人信服。況且,中國駐貝爾格萊德使館的標識清晰得不可能被弄混。所以,‘誤炸’爲什麼會發生到現在都是一個問題。克林頓總統曾多次在電話中向我就爆炸事件道歉。我告訴他:既然你代表美國,而我代表中國,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是無法取得百分之百共識的。”
雙方談到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李文和案。江澤民說:我可以坦率地告訴你,中國和李文和案沒有關係。中國人把李文和看作一個聲望卓著的科學家。
“僅僅是科學家,不是間諜嗎?”華萊士反問。
“你認爲他是間諜嗎?”江澤民反問。華萊士無言。
訪談結束,6名在現場架機拍攝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記者擡腕看錶,只差幾分鐘就4個小時了。大家在一剎那間,發現自己肩頸痠痛、肚子咕咕叫。
中方人員退場後,華萊士的團隊留下來清理現場,把現場遺落的紙片、礦泉水瓶裝進他們從美國帶去的垃圾袋中,把所有的座椅恢復原樣。任一農從這個細節中看出美國新聞媒體的一個信條:我來過,我走了,此地沒有發生過事情。
當天晚上8點半,中方的三位工作人員開始分頭把華萊士採訪的錄音整理成中文。到凌晨2時,三部分整理完成,交給任一農統稿。凌晨5時,趙啓正被叫醒,錄音整理稿送到他手上。早晨6點到7點之間,文稿已經交到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曾慶紅手上。當天,江澤民要乘火車返回北京,在回北京的火車上,對整理稿做了最後的審覈。江看完,文稿移交到外交部翻譯室。翻譯室很快把它譯回英文。
按照中美雙方的約定,對外使用的圖像一律用CBS News的,文字則以中方整理的文稿爲準。
此時華萊士已經回到美國。在節目編輯得差不多的時候,CBS News召開新聞發佈會,美聯、路透、法新等幾大通訊社對外發布了華萊士採訪江澤民的消息。各大報紙、電臺跟進。到了節目播出的時候,整個美國似乎都在翹首以待。
按照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提供的數據,有4000萬人收看了華萊士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專訪。
(南方週末記者劉斌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