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項目被瘋搶,超6成交易投向新質生產力,青島創投爲什麼火了?

長期以來,青島的傳統的產業結構一直是城市發展的焦慮所在,但是現在這一壓力正在轉變爲發展潛力。雄厚的工業基礎,讓青島擁有強大的產業資本、廣闊的產業需求和寶貴的工業能力。這是青島產業積累的獨特之處,也是走出“青島模式”的重要支撐。

2019年,青島有39家上市公司,但是到2024年3月底,這一數字已經變爲了86家。在增長和變化的背後,是發達的傳統工業直接促進了先進製造、智能製造等領域的創業機會,這爲匯聚到青島的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投資機遇。

前段時間,有一家由青島產業巨頭孵化的半導體設備公司就火了,年初獲得B輪投資,上汽集團、尚頎資本、鼎暉投資等10餘家機構紛紛下注。“瘋搶”的背後正展現了“青島的創投邏輯”。

20多家機構下注,青島的明星公司又火了

今年2月,青島半導體產業鏈的明星公司思銳智能,獲得了B輪投資。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上汽集團戰略直投、尚頎資本和鼎暉投資聯合領投;招商局創投、上海金浦、新鼎資本、創新工場、華控基金等知名投資者跟投。這是自2019年後,思銳智能完成的第4輪融資。

這家公司背後聚集的投資方已經超20多家。既有產業資本上汽投資、澳柯瑪投資、中車資本、同歌創投;也有鼎暉投資、招商局創投、創新工場、海松資本、新鼎資本等市場化機構。當然在這些機構的背後,也少不了青島國資LP的身影。

在我走訪青島的時候,不止一位投資人向我提起過這家公司。青島市金融辦副主任許德林就告訴我,“這是青島集成電路產業的代表企業”。

能夠成爲“代表”,自然有過人之處。2018年思銳智能成立,當時總部位於青島的軌道交通巨頭中車四方,從芬蘭收購了ALD技術先驅倍耐克(Beneq),這就是思銳智能的前身。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中車四方是我國唯一的軌道車輛專業化研究所,也是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其生產的制動、鉤緩等產品,批量裝用在復興號、和諧號高鐵上。

2015年後,中車四方開始向高端裝備製造的上游延伸,隨後看中了倍耐克這家企業。倍耐克的核心技術是ALD原子層沉積技術——一種原子級生長的薄膜製備技術,最初是70年代由芬蘭科學家提出,主要用於液晶顯示面板、工業塗層、半導體等領域。當時倍耐克以此技術生產的科學設備行銷全球,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都是這家企業的客戶。

不過倍耐克的大部分業務都在科研市場,雖然業務範圍廣但是總量較小。而且芬蘭工業產業相對較弱,應用場景少,再加上企業也有擴張市場的需求,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2018年完成了收購。

中車四方設立的思銳智能,就是整合倍耐克技術資源的主體公司。思銳智能隨後開展了ALD技術聯合研發與產業化落地,並且推動業務從科研設備向半導體領域轉型。在此基礎上,2021年團隊研發出了第一代12寸半導體設備Transform300,一款可兼容熱法ALD和等離子體增強技術的ALD工藝集羣設備。

這還沒完,思銳智能不僅完成了ALD設備的國產化,而且很快又開始研發新產品“離子注入設備”。

半導體前道工藝主要包括光刻、刻蝕、薄膜沉積、離子注入4個環節。其中離子注入環節,需要專業設備“離子注入機”。雖然它在晶圓製造設備的市場規模中只佔3%-5%左右(市場規模在25億美元左右),但卻是國產替代的關鍵領域之一,美國應用材料、Axcelis兩家企業幾乎壟斷了全球89%的市場份額(2021年數據)。

在2022年,思銳智能推出高能離子注入設備,成爲國內爲數不多能夠生產離子注入設備的公司。

目前,思銳智能立足薄膜沉積、離子注入兩個環節,依靠“雙主業”,服務累計超過500家全球客戶。論技術、產品和市場,都走在行業前列,被衆多機構青睞也就情理之中了。

產業雄心:打造北方集成電路中心

正如許德林所言,思銳智能是青島的集成電路代表企業,自然也代表了青島在集成電路領域的產業雄心。

早在本世紀初,青島就在佈局半導體領域。

2000年,海爾入局集成電路,成功研發出數字電視MPEG-II解碼芯片“愛國者I號”。2005年海信注資5億元成立了青島海信信芯科技,研製出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HiView”VPE1X。兩家巨頭利用在家電賽道的優勢地位,都在向上遊半導體產業鏈延伸佈局。

但直到2017年,“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才被青島真正擺在產業發展的檯面上。當時,致公黨青島市委提交了一份《關於把我市打造成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北方中心案》,提出要依託青島雄厚的製造業基礎,補全集成電路產業短板。

第二年,在青島國資的推動下,中國芯片之父張汝京在青島創辦了芯恩半導體。隨後,大唐半導體、富士康半導體封測項目、惠科半導體等多家半導體龍頭佈局青島。本土巨頭也沒閒着,電子製造“大佬”歌爾股份,在青島創辦了歌爾微電子,目前估值已經達280億元,是山東第一獨角獸。海信集團整合此前在芯片領域的佈局,創立了信芯微,正在衝擊科創板IPO。

而在資本端,青島城投集團聯手韋爾股份、耐威科技設立了山東第一支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青島海絲民和半導體基金企業(有限合夥)”。青島西海岸新區與北京海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500億的青島市初芯產業基金。一家青島本土投資機構,在交流中就向我透露,他們投資的標的中,以半導體制造最多,“大概佔我們這些年投資量和金額的一半左右”。

所以思銳智能在青島並非一枝獨秀,而是產業土壤中的百花之一。

而這片土壤能夠培育起來,自然離不開青島對半導體的重視。青島市委書記親自擔任集成電路產業鏈“鏈長”,在5月底,相關領導到上海、揚州、深圳等地去調研,專程拜訪了盛美半導體、凱世通、晶通科技等半導體公司。而且說來也巧,凱世通與思銳智能一樣,也是生產離子注入設備的公司。

壓力與潛力:什麼是青島的戰略優勢

青島對集成電路產業如此重視,既反映了它的壓力,又展現了它的潛力。

壓力在於,對於傳統制造業大市而言,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是自互聯網時代以來揮之不去的迫切願望。

不久前,“秦朔朋友圈”發表了一篇文章《山東,爲什麼沒有誕生中國前十大城市?》。在文中,作者寫到,進入21世紀初青島大有崛起之勢,2001年超過寧波,2002年甩開武漢,2005年超越成都,2008年跑贏無錫,攀升至全國第九。但後來卻沒有一鼓作氣、更進一步,反而經濟地位下滑。其城市平均薪酬低於同一層級的寧波、無錫等市。

最後得出結論:產業結構的分野,導致了青島發展滯後。如果不進行深刻、全面的產業轉型升級,青島代表的山東城市,在城市位次的大排名中或許還將後移。正如青島的相關領導所言,“這與青島所擁有的資源稟賦不相匹配。”

但是壓力與潛力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以製造業爲代表的傳統產業結構反倒是青島的戰略優勢。

青島擁有雄厚的工業生態。一方面,它包括雄厚的產業資本,能夠成爲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資本動力。

另一方面,青島還擁有廣闊的產業需求,爲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天地。“在一個需求和供給倒掛的市場中,任何供給端無差別的發力都是愚蠢的。只有佔據場景(需求)的一方,纔是佔據優勢地位的一方。”一位國有資本的產業投資人就向我評論道。而擁有39個工業類別的青島正是如此,它爲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場景和機會。

更重要的是,青島擁有寶貴的工業能力。這不僅是指諸如廠房、生產線等物質資產,更包括製造業產業中需要長期積累和實踐的管理與組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蘊含在單個企業中,而且向上存在於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中,向下存在於員工、管理者的能力裡。

潛力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城市歷史積累的獨特之處。當我向青島的相關領導、投資人和企業家,拋出關於“如何看待合肥模式”的問題時,他們回答總是相似:

“合肥模式是基於合肥的產業基礎和城市特點,而青島要獲得更大發展,必須依託自身的特點,來走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的城市發展道路。”

以上的優勢與潛力,無疑是青島走出“青島模式”的重要支撐。

我們再回過頭分析思銳智能這個案例。

思銳智能的成立,不是像許多北京的項目一樣誕生自清北高校,也不是突然從外域引進的。而是在中車四方這樣的製造業巨頭支持下成立,公司的管理團隊均來自中車四方,團隊繼承了母公司的工業能力。而收購倍耐克的原因,也是基於企業對於產業機會的判斷和理解,中車四方恰恰扮演着供給與場景之間的連接者。

所以,可以說思銳智能的產生與發展,正是青島這座城市的工業“基因”孕育出來的。它依靠青島所擁有的“產業資本支持”“產業場景判斷”“工業能力支撐”而發展,這也代表了不少青島項目的成長軌跡。

“新”與“舊”:不是割裂的峽谷,而是流淌的河流

這一點也體現在青島的其他新興領域。

就以人工智能爲例。先放一個數據:2023年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營收已經達672.6億,同比增長28.9%,是北方僅次於北京的人工智能產業中心。青島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就是走的“To 製造業”的路子。

典型案例是去年9月,青島卡奧斯推出了工業大模型COSMO-GPT,這是我國第一個適用於工業生產的大模型。

卡奧斯是2017年海爾集團孵化成立,主要是爲生態企業提供供應鏈、設備管理、智能化改造等服務,旨在推進海爾工業互聯網戰略,賦能中小企業,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在過去的幾年中,卡奧斯成長爲中國“最懂”工業的數字經濟企業,與西門子、通用電氣,並列爲全球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

正因爲卡奧斯的海爾基因,和立足青島的工業積累,才爲工業大模型奠定了基礎。

據官方披露的信息,COSMO-GPT擁有562個工業數據集、300多萬條高質量工業數據。首先應用在洗滌工廠注塑領域,藉助COSMO-GPT能夠讓工廠設備能耗降低5%-10%,節拍提升4%-9%,單臺設備節能達1.2萬/年。這就是一個“舊與新”緊密連接的案例。

我們還可以以落地到青島的極視角公司爲例。2021年,澳門創業青年陳振杰將公司極視角,從深圳遷到了青島。極視角是全國最大算法商場,致力於AI視覺算法在不同行業場景的開發與應用。

當時搬到青島,陳振杰向媒體說,“AI的落地應用離不開場景,青島市的面積是深圳市面積的5倍多,且青島市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體系,這就爲AI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極視角落地青島後,與多個青島主體合作。青島本土獨角獸能鏈集團就是其中之一。能鏈集團是能源物聯網企業,與之合作的油站數萬座,服務上億車主和上萬家企業客戶。

但近兩年燃油車市場正開始萎縮,民營加油站正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於是,極視角就和能鏈集團共同開發了“AI賦能智慧油站閉環管理”“智慧油站系列算法”等系統,不僅能夠解決傳統加油站運營模式效率低下,經營效益提升難的問題,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彌補了人工巡檢效率低下的難題。

我想如果沒有青島工業生態,不論是本土的卡奧斯、能鏈集團,還是引進的極視角,都難以完成AI的場景落地。這與在半導體產業的邏輯一致。如果沒有家電、軌道交通、橡膠等傳統制造產業的發展,青島的集成電路企業也會受挫。

所以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既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潛力。它不僅塑造了正在進行中的“高端製造業”,還進一步決定了一座城市未來能夠生產什麼。所謂新與舊,兩者之間不是一個斷裂的峽谷,而更像是一條流淌的河流。

65%投向新質生產力,“投資機構就是衝着這個來的”

青島傳統工業發達的直接結果就是促進了先進製造、智能製造等領域創新創業機會。“投資機構實際上就是衝着這個來的。”許德林說。

自2019年後,投資機構來青島的速度明顯加快了。“一批頭部的機構,賽富、同創偉業、梅花創投、達晨等,都在青島設了辦公室。另一方面,我們也培養了一批本土機構,比如青松資本,勁邦資本、里程碑創投,還有海爾系的機構。”許德林分享道。

許德林的感受是有數據支撐的,2019年-2024年3月,青島市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增速遠超全國,管理基金只數及管理規模持續保持超5個點增長速度。其中,青島市淨增管理人數量139家,淨增管理基金數量2121只,淨增管理基金規模1325億元。“人”和“錢”都變多了。

加速聚集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原因就是上述的投資機會。青島的投資案例,最近兩年明顯變多了,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3年度青島共發生76起股權融資案例。與前幾年相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從投資領域看,2023年電子信息、醫療健康和先進製造三大領域的投資金額佔比65%,這意味着三分之二以上的資金,都流向了新質生產力。而且從結果上看,也取得不小成績。2019年的時候,青島僅有39家上市公司,但是到2024年3月底,這一數字已經變爲了86家,5年翻了一倍有餘。

另一點無疑是政策,上海金浦投資總裁高立新的觀察具有代表性:“六年以來,青島每一年創投風投大會,都能在政府層面推出一系列政策,來支持和幫助創投風投行業。我看到政策一年比一年力度大、條件好,這是我的體會和感受。”青島市委金融辦風險防控二處處長李秀光也迴應說“青島的政策是在持續迭代升級的,從‘青島創投風投十條1.0’”開始,已經到 ‘3.0版本’,每一次迭代,都意味着青島資本流動的阻力在減小、動能在增強。”

比如2021年發佈的“青島創投風投十條”2.0版政策已經在2023年全部兌現落地。有16個落戶獎項目、市級補助2467.303萬元;10個投資獎項目、市級補助896.44萬元;12次路演活動、市級補助92.19萬元。

而“3.0”版本,在保持原政策部分獎勵標準和條款延續的基礎上,增加資本招商獎勵,增設S基金交易獎補,增設機構規模獎等。這些措施都是聚焦當下一級市場的難點與堵點。

未來,青島能否真正走出一條“青島模式”的新路?這無疑值得市場期待。

參考資料:

1. 芯片揭秘,打造“ALD+IMP”雙主業戰略佈局!思銳智能如何做到“兩頭出擊”?

2. 秦朔朋友圈,山東,爲什麼沒有誕生中國前十大城市?

3. 更懂工業的大模型!卡奧斯自主研發COSMO-GPT,重塑工業製造

4. 全球半導體觀察,青島要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北方中心

5. 中銀證券,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專題十一:離子注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