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安引疑慮 餐盒公會籲:營養午餐「這些」可暫代粿仔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延燒,導致各界譁然。記者曾學仁/攝影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讓社會一片譁然,根據衛福部解剖結果指出,死者血液檢體中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也讓粿仔條及河粉帶來許多疑慮。中華民國餐盒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今指出,在食材的冷鏈、效期、冰存加強管理纔是防止食安憾事再發生的重點,也可以炒麪、炒烏龍麪或其他食材暫代粿仔條。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擴大,目前已有2人死亡,衛福部目前共接獲18例寶林茶室的食物中毒通報,昨晚衛福部記者會公佈死者血液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而多名患者都有吃過炒粿仔條。
陳明信表示,爲減少家長疑慮,學校營養午餐若已排定供應粿仔條,可暫時以炒麪、炒烏龍麪等來替代,然而粿仔條在團膳本來就不太會用,因爲粿仔條的料理要使用大量的沙拉油,很多時候送到學校的時候都會黏在一起。
陳明信強調,爲了不讓食安再爆出疑慮,加強食材的冷鏈、效期、冰存管理纔是防止憾事再發生的重點,這些都會再次提醒餐盒公會會員加強管理。
有不少家長表示,近期的食安議題連環爆,想要吃得安心儼然成爲奢望,希望政府、業者等務必做好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