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精神蕩然無存」 5位北影節諮委發集體退出聲明
▲繼李烈辭北影主席後,5位北影諮詢委員會也集體退出。(圖/本報照)
臺北電影節因李烈辭職主席後引發後續爭議,臺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雖然表示,關於北影未來要配合世大運宣傳、以及改播賣座片等政策,應是「誤會誤傳」、「理解不同」,但李烈在臉書批倪「棄文化選商業」後,北影5位諮詢委員會也在26日發表集體退出聲明,強調北影精神已蕩然無存,重批倪不適任局長一職。
以下是北影節諮詢委員暨電影工作者對李烈辭職事件的集體聲明:
「臺北電影節」主席李烈導演請辭主席一職的新聞,令許多電影文化界的同行遺憾,但我們並不特別意外。李烈在辭職聲明中陳述,過去十七年來北影節所堅持鼓勵多元、獨立的電影藝術創作或策展精神,在現任臺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執意往商業方向尋求「獨特性」的政策下,將蕩然無存。
倪局長的這個電影「文化」政策,我們作爲北影節諮詢委員,已經可以感受得到。然而,當媒體報導,北市文化局竟以「桃園電影節」爲人詬病的商業操作爲典範、希望北影看齊(中國時報),或者,倪局長直白的認爲「電影節選片人策展不重要,放映以前賣座片即可,電影節應爲後年的世大運或市府政策服務」時,我們還是錯愕不已。
對倪局長的電影政策與施政風格,我們有以下幾個看法:
1、 延續了「中時晚報電影獎」鼓勵新銳和獨立創作精神的北影節及臺北電影獎,十七年來早已建立其有目共睹的獨特性,且爲臺灣電影創作者與臺北地區電影觀衆,提供了豐盛、多元的藝術養分,與可以相濡以沫、競爭求進、據以走入國際影展與市場的重要平臺。舍此珍貴的累積成果,一意將北影節降格爲毫無特色的電影「商展」放映與叫賣平臺,這種電影文化「獨特性」的眼光從何而來我們百思不解,但堅決反對。
2、 我們並不反對電影的商業性或其具有的通俗文化意義,也樂見北影節要培育電影技術人才。然而,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價值,並非必然互斥的兩個概念。因此,沒有必要爲了拉擡電影的商業市場或培育技術人才,而非得消滅具有獨立創作精神或藝術企圖的電影。此外,倪局長不斷主張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好像「技術」的概念只有一種;但歷年在北影節發光的作品中,多的是技術面的投資能力有限、但其相對簡單的技術條件,仍因其創意、藝術性或思想性,而在國內外電影世界廣受讚譽的作品。今年得到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26歲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是好電影不必然非要擁有電影工業之技術概念的最新例證。主流方向的金馬獎尚且如此鼓勵具有藝術創作的電影,倪局長卻執意要北影節自廢武功,尤其荒唐。
3、 倪局長上任以來引發外界的諸多爭議之一,在其作爲文化局長,卻對文化意義的漠視,以及他不與人溝通、一意孤行的作風。一位剛愎自用的文化局長,如何能讓文化多元性的理念與實踐繼續發生?十七年來,臺北市政府從未有過一位文化局長,會以如此專斷、幾近粗暴的方式,干預北影節的文化方向和自主性。倪局長也許是一位成功的企業主,但文化事務絕非能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也提醒柯文哲市長,對於這位在聘任之初即充滿爭議的文化局長,應該認真評估其文化理念與施政方式,是否合適繼續擔任此職位,以免引來更多的政治風暴。
這項集體聲明,由兩組相關人士共同連署。其一是「臺北電影節」諮詢委員會的其中五位現任委員,另一組是希望加入此聲明的一線電影工作者。五位北影節諮委也於此聲明表示,集體退出北影節的諮詢委員會職務。我們將站在場外,繼續以更嚴格的方式,監督這個不容被破壞的電影文化機制和優良傳統。
電影工作者:王小棣(導演)、朱延平(導演)、易智言(導演)陳玉勳(導演)、鴻鴻(導演)、姚宏易(導演/攝影師)、張鳳美(製片人)、李耀華(製片人)、陳寶旭(製片人)、塗翔文(影評人)、鄭秉泓(影評人)、黃江豐(製片人)、黃清美(美術指導)
►►►關注2016,邀請讀者加入《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
資訊恐慌症發作?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快速補給→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