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評杜如鬆《長期博奕》(下)(周永秦)

大陸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南部戰區微博)

再舉另一例:航空母艦。航母是杜氏大戰略的重要「證人」。他認爲中國大陸早在1990年代就有能力建造/購買航母,只是戰略考量推遲(因爲無法削弱美國),後來到金融海嘯後,北京纔開始修復瓦良格號,力圖建立中國大陸第一支航母力量。

這個論點本身就有很多可以討論之處,像是中國大陸是否真的在90年代就有能力建造/購買航母?不少文獻都記錄當時中國大陸向烏克蘭、俄羅斯買前蘇聯留下的航母時屢受挫折,瓦良格號拖回中國大陸後也缺少相當多關鍵技術,且需要鉅額資金翻修。

瓦良格號的造船工程師瓦列裡.巴比奇估算將瓦良格號改裝完工需要花約35億美元,而該價格僅是在黑海造船廠建造的1143.5項目瓦良格號航母的完工價格,不包含設計及研發費用,也不包括艦載機。另根據中國大陸國防大學2005年出版《軍事戰略與軍費管理》一書的資料,2005年中國大陸國防預算爲2,474.18億人民幣,當中人員生活費與訓練維持費分別爲831.59億與806.83億,裝備費則爲836.54億。依照2005年的人民幣與美金兌換標準,35億美金大約等與280億人民幣。等於該年裝備費有三分之一都用於改裝航母,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可以想見,光是技術與金錢問題,就可能困擾中國大陸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外,也有許多資料顯示,臺海危機發生後,中國大陸發現如要進攻臺灣,陸地起飛的戰機作戰範圍就足以涵蓋臺灣全島與周邊海域,航母的角色相對有限,建造航母的計劃確實因而被有限度推遲。但這推遲取決於「區域衝突」考量,即延遲建造航母是因爲在區域衝突上沒有作用,而非在對付美國上沒有作用。

除了資金與技術,以及戰術上的考量外,時間上的出入也是討論重點之一。杜氏認爲中國大陸推遲到2009年纔開始進行瓦良格號的翻修,但事實上,根據多箇中國大陸官方文獻與資料,北京早在2005年就開始了瓦良格號的翻修,甚至連杜氏自引用達五次的一篇《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文章,內文就寫道:「2005年,改造報告終於被批了下來。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輪的護航下,被緩緩地拖進了不遠處大連造船廠第一工場2003年竣工的30萬噸級船塢,開始了大改裝過程」。

最後,航母還要艦載機才構成戰力,而早在2006年就傳聞中國大陸要向俄羅斯購買50架蘇愷-33艦載機。這種種證據都表明,中國大陸的航母計劃絕對不是到2009年後才展開,總不可能北京能預料到金融海嘯會在2008年發生,因此提早開始準備航母吧?

以上反面論點使杜氏大戰略之說有許多重新討論的空間:軍事上來看,是否中國大陸崛起真的是意料之內、規劃之中的過程?又還是隻是隨中國大陸開始富裕、科技實力、影響力增加,因而可以開始發展如美國一樣的先進武器,邁入世界強國之列?

中國大陸崛起、軍力現代化的這樣一個過程,包括開始大舉「下餃子」建造水面戰艦、發展航空母艦、擴增兩棲部隊、開始建立區域影響力,如果忽略細節不看,它們確實在時程上有一定相近性,杜氏就是將各相近之處連線畫成一框架,定名爲中國大陸有一個有計劃的崛起、取代美國的長期大戰略。

這也是爲何從軍事來看,筆者評論《長期博奕》是:在歷史的偶然中找尋大戰略的必然。然而,筆者更傾向認爲,中國大陸這些軍事力量發展,並非有意的政治選擇,而是單純依照技術與資金、效仿美蘇爲出發構成的歷史。杜氏在這段歷史中尋找並配對時間相近性、戰術戰略相似性等「偶然」,進而將其認定爲大戰略存在的「必然」。但如果細看各論證,則發現其難拼湊起來或拼起來相當勉強。

雖說如此,但中國大陸官方的軍事資料本就模糊、難窺其貌。外界僅能拼湊官方半透明資料,以及民間有限的猜測來分析,也難免出現中國大陸軍事發展的百家爭鳴了。此外,這裡僅是由軍事領域出發,杜氏還有經濟與外交兩層面的剖析,尚待更多深入討論。或許從這兩領域來看,中國大陸確實有大戰略存在也說不定。

無可否認,杜氏在觀察中國大陸過去30餘年的軍事發展頗有着墨,能在整體歷史進程中發現此轉變並歸納分析之,確實是一件大工程。《長期博奕》必定有它的研究與參考價值。此外,不同於其他討論美中關係的書,大多會加入中國歷史的天下觀、朝貢體制、天朝上國等非物質因素,這些在本書隻字未提。杜氏多提過去三十年間能觀察的紀錄與文獻來論證,使整本書讀起來更理性務實。

而正是理性務實之感搭配大戰略說法,使《長期博奕》在政治上的解讀更值得玩味。美國鷹派常訴諸歷史以凸顯中國大陸稱霸的雄心鑲嵌在中國人基因中,但如杜氏這樣共和黨鴿派,使用科學手法都能告訴讀者,中國大陸可能確實存在一個意圖影響全球、取代美國的長期大戰略,那更顯示中國大陸崛起並且威脅美國的想法,已經根深柢固進入民主、共和兩黨的思維中。《長期博奕》認爲中國大陸的崛起不是意外,而是一個有秩序、有規劃、有選擇的過程,頗有像鷹派看齊之感,大戰略不過是中國大陸崛起乃至於中國大陸威脅的委婉說法。

《長期博奕》獲得充分討論,對於其論證本身的批判是一討論面向,而對大戰略的誕生以及杜如鬆作爲作者所傳達的意義,更是值得觀察面向。如果大戰略之說在美國成爲顯學,即從過去既有的歷史溯源角度,以及杜氏這類科學論證切入,都能得到中國大陸必有稱霸天下一途,則可預期未來美中之間的矛盾,已成結構僵局、無可避免。(作者爲北京大學「䇹政計劃」訪問學人、軍事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