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周永秦》英國勢力重返亞洲的虛與實

傳聞陸學者將被限制進入英國? 駐英使館迴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2019年初,英國國防大臣威廉森(Gavin Williamson)接受《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專訪表示,倫敦考慮要在亞洲建立新軍事基地。今年1月27日,皇家海軍宣佈將由新服役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HMS Elizabeth)擔任艦隊新旗艦,而根據英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說法,伊莉莎白女王號將於今年部署亞太地區,威嚇中共意味之甚。

英國脫歐後,倫敦力求對外更靈活的外交手段,更計劃將提高在海外的軍事存在,擴展英國全球影響力,而亞洲則成爲英國最爲關注的目標。威廉森表示:「這是自二戰以來,英國最偉大的時刻」,「這將再使英國成爲貨真價實的世界超級大國。」過去幾年,「重返亞洲」聲浪的主角大多圍繞在華盛頓或是「向東看」的莫斯科,如今換成倫敦懷着龐大野心試圖「西風東漸」,值得關注。

據威廉森的聲明,英國的新基地將會在「遠東」,而英國國防部有關消息透漏,這「遠東」應該就是新加坡與汶萊這兩個大英國協國家

選擇星國與汶萊相當有理,它們過去就是英國殖民地,且汶萊還有英國小規模駐軍,而星國三巴旺碼頭也有皇家海軍的後勤保障設施。此外,兩國家門口正對南海,且星國爲「五國聯防」(FPDA)成員國,與英國軍事關係向來密切,更甚,星國作爲麻六甲海峽門戶,能有效控制往返印度洋與南海的海上交通線戰略地位不在話下。

再者,在南海建立新基地也有助於英軍執行軍事外交及戰略嚇阻之用,而未來一旦伊莉莎白女王號真的部署亞太,那麼此新基地或將成爲其駐地,進一步增加倫敦在南海話語權。更重要的,此新基地也能提供美方使用,彌補美國亞太兵力過度集中東北亞,缺乏東南亞駐地而造成的部署失衡。

新基地的另一效益則是軍火商機。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資料,2019年英國是全球第七大武器出口國。英國國防部稱,其2019年出口了總價值110億英鎊的武器,並表示英國國防出口創造了成千上萬的產值與工作機會,甚至每200份工作中就有一份與國防有關。

隨着東協國家經濟崛起,加之南海爭議及中共威脅加成,東南亞各國都在大力推動軍事現代化,另類的小型軍備競賽正在南海進行,尤以海空軍武器爲大宗,英國自然不會想錯過這塊大餅。其他如中東、南亞、澳洲,也都是英國軍備大買家。而在東南亞建立基地,成立亞洲旗艦店展示軍火實物,無疑成爲英國軍火商最好的招牌。

華盛頓應相當欣慰英國勢力的到來,畢竟作爲美國的馬前卒,英國勢力能分擔美國在印太戰備壓力,也增加其「航行自由」主張的政治與軍事基礎。另一羣樂見英國重返亞洲的國家當屬東協國家們。東協國家奉行「大國平衡戰略」,拉攏域外國家勢力進入南海,使南海問題國際化,平衡中美等大國勢力。未來英國勢力進入,南海將會更加熱鬧,也爲印太局勢添加更多變數。

筆者認爲,英國除了在南海發展勢力外,也應加強與澳洲合作。地處南太平洋的澳洲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由東向西分別眺望着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及印度洋通向麻六甲之海域。這使澳洲不需行經南海,就可控制南海出入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而這些水道則是東亞海運的必經之處。中共作爲一能源消耗大國,其原油絕大多數仍仰賴海運進口,一旦能遏制住往返波斯灣與南海海上交通線,或攔截印度洋進出南海的中共艦隊,勢必能增加與北京的談判籌碼。

英國重返亞洲計劃如此豪邁,卻也引發不少質疑:依當前英國軍事實力,是否足夠應付亞太高強度戰略局勢?

英國三軍缺兵、海軍缺艦、空軍缺飛機,陸軍甚至要全面裁撤坦克,美其名是軍事改革,骨子裡還是因爲預算不足。而質量方面,以老牌軍種皇家海軍爲例,當前其艦隊主力爲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六艘45型驅逐艦、十三艘23型護衛艦、四艘前衛核彈潛艦及七艘核攻擊潛艦(四艘機敏級、三艘特拉法加級)。除航母及潛艦尚有不錯戰力外,其餘裝備在當今中共海軍面前,不論性能與數量,都可謂小巫見大巫,在亞洲仍只是輔助美軍之角色。

英國如真要擴大亞洲勢力,勢必需要多年經營及大量國防預算作後盾,這有賴倫敦長期政策支持。儘管英國首相強生去年11月表示其後四年要大幅增加軍費支出,以建設「歐洲最強海軍」,但在英國低迷的經濟發展下,未來政權是否會繼續支持如此高額的國防支出?令人質疑。

這些宏遠計劃的背後說到底仍是錢的問題,囿於國防預算長期縮水,且在冷戰結束後對莫斯科警戒降低,歐洲防衛又搭美國便車的情況下,英軍不斷除役軍備、撤銷訂單。在面對印太新一輪緊張局勢,瘦弱的英軍捉襟見肘,這使得倫敦重返亞洲的遠大計劃顯得力不從心。未來英國勢力在亞洲會如何發展?仍待長期觀察。

(作者爲軍事評論員、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