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直營轉加盟
主打直營模式的便利蜂日前悄然開放加盟。
《商業觀察家》瞭解到,便利蜂日前開放了“委託型加盟”,即便利蜂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四個城市的近2000家直營店鋪,首次向外部加盟商開放店鋪資源。
便利蜂加盟的資金門檻較低。加盟商只需投入自有資金總計21萬元,包括便利蜂品牌使用費5萬元、保證金15萬元、培訓費1萬元。加盟合約期則爲五年。
這基本同一些友商的加盟政策一致,便利蜂的委託型加盟亦要求“加盟商需要全職進入店鋪工作”,意味着沒有純粹投資型加盟的空間。
投資相對更高的“帶店型加盟”模式,便利蜂目前則尚未開啓。但據便利蜂的相關工作人士介紹稱,“帶店型加盟”未來也將馬上啓動,“直營店轉完加盟之後開新店就會做帶店加盟模式,先把直營店存量門店轉成加盟店,然後,才能開新店。”
按照“便利蜂夥伴共贏計劃”披露,帶店型加盟模式需要加盟商初始投入資金在65萬元左右,其需要加盟商承擔店鋪房租,但與此同時加盟商銷售分成比例要高於“委託型加盟”。
有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便利蜂眼下直營轉加盟的動作,一方面是通過“放低身價”加盟回收現金流接續發展;二是從直營轉向加盟,核心是用工性質的優化,費率可大幅下降;第三點則是通過合夥人制,提升門店的銷售,激發員工內驅力。
此前因爲疫情管控,整個便利店賽道客流和生意都出現斷崖式下滑,而採用高成本設備投入、高人工、高房租、重資產的直營模式複製的便利蜂尤其被拽入“谷底”。
早在去年,便利蜂“冬眠計劃”就曾關閉了700餘家虧損門店,此後多個部門啓動裁員收縮、降本增效。到今年上半年,便利蜂還啓動了一輪技術研發運維類人員爲主的裁員,千人規模。
融資方面,便利蜂最後一次融資公開信息停留在兩年前——2020年5月的15億美元C輪融資。
從模式上來看,便利蜂以往採用直營模式的價值在於有利於標準化複製,只要找好位置就能迅速開店。弱點在於開店及用工費率較高,尤其便利蜂在強化FF鮮食區和OEM商品,包括提供熱餐的“快餐島”,如果採用直營模式既需要公司去僱員,相比加盟商去僱員(加盟商自己爲自己打工),所要支出的薪資福利會更高,有更高的人工成本。採用直營模式也需要公司直接去租賃商鋪,而相比加盟商去租鋪,公司直營談下來的鋪租通常都會相對加盟商談下來的鋪租高很多。
具體來說,便利蜂以往所建立的標準化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機協同”,比如,其店務系統及自動化報表,可實現高效店鋪管理,既提升管理效率,也相比傳統便利店可壓縮一部分人力環節。理論上,通過更多的“機器主導”,實現更高程度的工業化水平,會有利於便利店實現更好的連鎖能力。
不過,便利店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能力於當下也都在大跨步提升,像7-11、羅森、全家都在通過自助收銀、即時零售等數字化手段優化業務流程。
便利蜂相對7-Eleven、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的劣勢則在於鮮食商品能力及相關能力培育的時間沉澱上,還是相對有所不足。
簡單說,對於便利蜂而言,它的“長板”——數字化能力存在被行業拉平的風險,它的相對“短板”——鮮食能力還需要與時間賽跑,與對手迅速補齊差距。
此次,便利蜂拗不過便利店的經營主流——從直營模式切換到加盟模式,也算是迴歸了便利店連鎖的“初心”——當今世界,全球大部分便利店企業主要還都是以加盟模式來拓展與經營。
好消息則在於,當下中國便利店行業已經揠過了最低谷期。
今年上半年以來,線下業態如購物中心、百貨商場,以及餐飲業的客流都復甦強勁,營業收入、銷售額及利潤均有大幅增長。實體商超進入8月份來,隨着人口流動的恢復,也出現了明顯的銷售反彈與回升,很多企業的同比增幅非常好,尤其是身處旅遊熱門城市的企業(暑期有百萬級人口流入的城市)。
到便利店,便利店業態因城市辦公樓宇恢復正常也在迅速走出低谷,迎來客流和銷售的雙重反彈。從行業來看,上半年便利店業態的商品零售額增長達8.2%。按個體來看,譬如,按王府井披露的中報,7-Eleven北京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爲盈,實現3534.84萬元的利潤。而去年同期,7-Eleven北京公司虧損1980.17萬元。7-Eleven、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基本也都開始恢復到疫情前。
作爲線下實體零售渠道中增長最亮眼的即時零售部分,便利店在即時零售平臺的發展勢頭也非常快,增幅遠超過大型商超連鎖,幾乎每個月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類似京東到家、美團閃購等即時零售平臺今年都將便利店、小店的平臺化作爲核心方向。
所以,中國便利店市場接下來也將會很熱鬧,行業內既有即時零售的攪局,也有像便利蜂這樣切換模式開放加盟的“新風”。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