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規模情結 拒讓掮客變“刺客”

證券時報記者 黃鈺霖

“現在我們不叫‘開門紅’了,有了更多的新名字——‘春日作戰’‘萬物生長’‘收穫金秋’‘歲末獻禮’。”某銀行員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行明年全年均有業績考覈指標和營銷主題,任務量不小。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罕見提到,存款利率“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內卷’嚴重”,這也給商業銀行由來已久的展業狀況作出了官方“認證”。更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將銀行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覈時點,部分員工“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的現象擺上了檯面。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時值年終總結、備戰明年“開門紅”階段,各路資金掮客又在商業銀行領域活躍起來了——號稱可幫助銀行員工完成各類考覈指標,比如信貸、存款、對公賬戶……更有甚者,緊跟市場熱點,推出個人養老金賬戶“代開”服務,每個賬戶收費近百元。

無論是助貸助存,還是代爲開戶,資金掮客看似都能解決銀行員工績效考覈的燃眉之急。不過,長期來看,這對於銀行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資金掮客極易變成“經營刺客”。

首當其衝的是信貸風險。爲促成交易,多數助貸公司會通過包裝、僞造資料等方式,幫助不符合資質的客戶通過銀行的信貸審批,進而獲取資金。不過,無論是在對公側還是在零售端,一些資金被套取後沉澱空轉,甚至流向成謎,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率,銀行壞賬風險也急速攀升。今年以來,幫助借款方逃避還款的“職業揹債人”甚至已形成產業鏈,引發監管關注。

同時,資金掮客也讓銀行“內卷”陷入惡性循環,使本就單薄的息差更加岌岌可危。一方面,在規模情結和市場競爭催化下,存款、貸款是壓在銀行員工身上的兩大指標,但掏錢買存款,會讓存款利率“明降實升”;另一方面,“返點”“返傭”式拉貸款,指標是完成了,資金收益率卻並未提高,資金也未能助力實體經濟。諸如此類,以價換量的粗放式發展,不僅徒增成本,也讓員工吃盡苦頭,而且非真實的市場反應傳導至管理決策層後,“內卷”的現狀更難以改善。

除了商業銀行,客戶同樣是資金掮客“背刺”的對象。助貸公司通過不法渠道獲取了大量個人信息,客戶的學歷、工作甚至住所等隱私信息均有可能泄露,此後信貸中介的營銷電話更是讓人不堪其擾。近日,個人養老金全面鋪開,部分中介開始與一些銀行員工“合作”,提供有償開戶服務。已有客戶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通或預約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這無疑加劇銀行的聲譽風險。

目前,針對銀行業的“內卷”現狀,中國人民銀行已表態稱,將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改善政策利率傳導,逐步健全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機制等。對於商業銀行來說,也更需要主動整治資金掮客亂象,摒棄規模情結,拒絕指標的“虛假繁榮”,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