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眼|濰坊昌邑秋糧豐收 瓜果飄香 蝦蟹滿倉
田野裡,成片的玉米稈粗壯挺拔,葉子隨着微風沙沙作響;果園中,瓜果累累,十里飄香,一派豐收景象;海岸邊,漁船滿載漁獲回港,蝦虎、梭子蟹鮮味十足……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濰水兩岸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濰坊昌邑市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實農業發展主線,築牢糧食豐收豐產底座,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做大做優現代農業、品牌農業,創新科技耕海牧漁,大力建設海洋牧場,不斷把大海變成“藍色糧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穩步增長。
秋糧豐收 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在昌邑市卜莊鎮種植戶夏增信的玉米大田,該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於金山正穿梭在田間查看玉米長勢,囑咐的聲音不時從遠處傳來。“要適期晚收,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增加粒重,有利於提高糧食單產。發現玉米籽粒變硬,基部和穗軸交界處出現黑層,籽粒乳線消失,果穗苞葉黃白並鬆散,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時就可以收割了。”
“我今年種了320畝玉米,今年的玉米顆粒飽滿、色澤度好、純度質量也高,又是一個豐收年。”種植戶夏增信說。
糧食豐產的背後,離不開昌邑市持續加強的田間管理,也離不開科技創新與良種、良技、良法的推廣。該市開展“千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大行動,全面推廣實施“一噴多促”作業,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穩住全年糧食豐收基本盤。
糧食生產農民是“主角”。今年以來,昌邑市已經先後組織開展4次秋糧生產農技培訓田間課堂,培訓內容包括秋糧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集成技術、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關鍵技術、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玉米一噴多促關鍵技術等,培訓人員500多人次。田間課堂設在種植大田,面對面耐心細緻地講解,手拉手身臨其境的傳授,讓帶着疑問來的農民滿意而歸。搞好集中培訓的同時,點對點的技術指導同樣必不可少,該市制定下發了《關於紮實做好穩糧保供網格化幫包指導服務的通知》,組織植保、農技、土肥等方面的專家與200多個規模種植主體結成幫包對子,生產中遇到疑難問題,一個電話或一個微信信息,技術人員立即到田間,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爲種植農民解疑答惑。
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昌邑市引進中科院、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推廣小麥病蟲害生態調控技術,農藥施用量降低30%;引進山東土發集團投資5.5億元建設土壤修復研發中心,打造山東最大的檢測實驗室,推動農田地力提升;投資2500萬元建設大數據智控中心,建成病蟲智能化預警監測站,測土配方、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防雙減”等關鍵技術到位率達100%;2023年爭取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700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974臺。
糧食豐收,安全底線牢築。昌邑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總產量連續多年突破10.8億斤。高標準農田建設加速推進,2023年昌邑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投資5600餘萬元,配套建設泵站35座,埋設管道2.7千米,襯砌、維修輸水管道7.8千米,建設墒情、苗情、蟲害等監測系統15套,北部受益農田3.1萬畝。
特色農業 做好“土特產+”大文章
眼下,昌邑市聚興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濰水秋月梨迎來採收期。果園裡,一行行梨樹整齊排列,一顆顆碩大飽滿的秋月梨掛滿枝頭,工人們在田間地頭忙着採摘裝車。
“我們的濰水秋月梨生態基地位於濰河與膠東調水乾渠的夾角地帶,受益於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豐沛的澆水條件,出產秋月梨肉質細脆、汁多味甜,清香爽口,含糖量達到15%以上,是貨真價實的梨中‘貴族’,銷售到了北京、青島等城市。”公司董事長李愛雲說。
近年來,昌邑市依託獨特資源稟賦,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構建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體系,同時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叫響做大特色農業品牌,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
“我們通過實施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把特色產業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持續推出強農惠農政策,給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補貼資金,幫助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昌邑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閆文志說。截至目前,昌邑共有濰坊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家、農業產業強鎮8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9家、農業“新六產”示範主體5家、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4家,培育提升數字化、智慧化、創新型、科技型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7個。
以品牌農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昌邑市立足資源稟賦,積極引導果蔬種植主體創建本土品牌,讓更多的昌邑優鮮農品走向國內外市場。都昌街道西永安村種植蓮藕5000餘畝,種植大棚西紅柿300餘畝,葡萄種植大棚350多個,依託黨支部領辦的蓉岸人家生態專業合作社,申請“永安窪”商標;圍子街道南朱家寨村申請“南寨果蔬”商標,該村的300畝蔬菜種植大棚全部發展訂單農業;北孟鎮的賦譽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皓韻牌”有機蘋果、石埠經濟發展區青山家庭農場的“青山紅岫”有機果蔬、飲馬天福園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樂邦天福園”陽光玫瑰葡萄……
持續擦亮農業“金字招牌”。昌邑市獲批山東省“2023年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昌邑大姜”入選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山陽大梨成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山陽大梨栽培系統入選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昌邑白鷺鴨”“昌邑鮮牛奶”“山陽大梨”“昌邑大姜”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耕海牧漁 魚蝦滿倉增產又增收
金秋時節,正是海產品收穫的黃金季。無論是水產養殖場還是漁港碼頭,到處都是魚蝦滿倉的豐收景象。
經過連日來的出海作業,漁船陸陸續續回到昌邑市下營港,平靜了4個月的漁港又開始變得忙碌起來,滿載着漁貨的漁船停靠在碼頭邊進行漁貨交易,場面一派繁忙。“海蜇相對於往年來說產量比較可觀,質量也很好,我們剛卸完海蜇,準備收拾收拾馬上出海進行第二次捕撈。”船員李永波說。
踐行大食物觀,讓飯碗更豐盛。近年來,昌邑市堅持牧魚耕海、向海圖強,通過深入實施“藍色良種”工程和現代海洋種業振興行動,以種業創新爲引領,生態養殖爲主線,堅持科技化、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加速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海洋種業是現代海洋漁業的“芯片”。爲了讓現代漁業具有“中國芯”,昌邑市聚焦種業“卡脖子”難題,設立種子資金,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種業產業鏈,組建魚、蝦、貝、蟹、參5個海洋種業創新聯盟,聚集創新企業60多家,年培育優質苗種150億單位。其中,南美白對蝦的種源多年來一直被國外壟斷。爲突破種蝦瓶頸,昌邑市推動廣東海大集團、匯泰投資集團等全國優質資源強強聯合、抱團發展,共同出資組建了國內水產業首個聯合育種平臺——邦普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邦普公司建成了全國最大、遺傳多樣性最高的南美白對蝦活體種質資源庫,培育出了高抗、康大、快大三個新品系,核心種質已連續選育5代以上,年度可培育優質SPF種蝦能力10萬對,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一粒‘卵’到一條‘魚’,海洋種業已經成爲了昌邑市‘藍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昌邑市建成國家級三疣梭子蟹水產良種場1個,省級水產原良種場5個。”昌邑市海洋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妮妮說。
“田園”從土地走向海洋,在昌邑的廣闊海域上,人們用創新科技耕海牧漁,大力建設海洋牧場,不斷把大海變成“藍色糧倉”。目前,昌邑市擁有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1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5個,養殖品種涵蓋對蝦、梭子蟹、大菱鮃、貝類等多個養殖種類。擁有“昌邑蝦皮”“四孔濰鯉”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9個、“昌邑大對蝦”“三疣梭子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培育打造了海豐水產“魯邑海豐”省著名商標。2023年漁業總產值35.2129億元,同比增長4.1%。(大衆新聞記者 都鎮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