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小天才/家庭‧與小霸王形成密切相關
小霸王的行爲,最常在團體相處當中被看見,如隨心所欲、不會分享、無法感同身受等。廣泛而言,「家庭」是孩子出生以來,第一個接觸的羣體單位(父母、兄弟姊妹等),加上血緣的密不可分;因此,家庭對孩子行爲的影響力強大且直接,如果稍不注意,將可能形塑出小霸王性格。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
「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托育組教保督導蕭珉芬認爲,嬰兒猶如一張白紙,會變成什麼樣生活畫面,幾乎都是由成人所構圖出來的。因此,想了解「小霸王」,就必須從家庭開始切入。
無庸置疑,「環境」在孩子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蕭珉芬督導表示,嬰兒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歷練、經驗傳承、文化價值……,再推展到實際生活層面,深深影響着所有成員。因此,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對外所展現出的特質與行爲,絕大多數來自於對成人的模仿;就連還不懂得語言表達的寶寶也是如此,無形中早已吸收許多父母的特質。根據多年經驗,蕭珉芬督導歸納出幾種「可能造成小霸王」類型,其中又以前兩種最常見。
寵溺型
父母或長輩給予孩子過度的愛,儘可能在第一時間滿足他的各項需求;就算出現過分的要求(如妨礙他人、違反規定),只要孩子沒有受到影響,家人也不會制止;並且一切都會打點好,不會讓他承擔負責。
家暴型
與寵溺型相反的家暴,泛指任何家庭成員間發生的侵害行爲,包含肉體、語言,不只承受外在疼痛,內心更煎熬。會因爲模仿,而帶到與友伴相處社會行爲的運用;甚至許多這類型家庭的孩子,在家中退縮隱藏,但累積的憤怒和怨氣,有可能到外面以霸道行爲來發泄。
特殊生理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就是俗稱的過動兒類型。此類型幼兒容易分心、衝動、在許多事物上不願意輪流等待,因此很常被誤以爲不守規矩、欺負別人,出現類似小霸王的行爲。這是很難避免的生理因素,須仰賴後天的治療措施。
「小霸王」是一種行爲
情緒,大多指內心的主觀感覺;行爲,外在展現的徵狀。人類從一出生開始,都在學習如何釐清和整合這兩者。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切入,蕭珉芬督導認爲,「小霸王」是一種外在表徵,代表他們面對外界的態度;但導致此行爲的背後因素(情緒),可能不只一種,而這也是父母應該主動去理解的地方。
被父母所「教養」出來
舉例來說,在同個空間中,有孩子正在玩球,不小心滾到某一邊,正好有個寶寶被球吸引而爬了過去,抓住球。一旁的媽媽看到後,會怎麼做呢?相信多數者會如此:手直接拿走球,還給原在丟球的孩子,說聲抱歉。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蕭珉芬督導說明,成人直接從寶寶手中拿走球(類似搶走的動作),這樣會讓寶寶理解成「只要是誰的東西,直接搶過去就可以」而不需要任何的詢問。因此,建議處理方式如下:先以輕柔的語氣,告知寶寶「這顆球是別人的,哥哥剛剛丟的滾到這裡了,我們一起拿去還給哥哥。」引導或帶着他去還,然後再拿另一個物品替代球,更能讓寶寶瞭解和學習、模仿到正向的行爲模式。
一切源自於「我」
從教育角度來看,許多專家學者強調「以兒童爲中心」思考,在孩子學習階段提供適齡適性的內容。首先要釐清的是「以兒童爲中心」絕不是讓孩子成爲家中小霸王,而是以教育角度,關心孩子,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爲他們設計,才叫做「以兒童爲中心」。
滿足需求‧非隨心所欲
蕭珉芬督導提醒,小霸王容易產生在父母的無形教養中。不少家長認爲這句話的「兒童」就是指「自我」,擅自解讀成「他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樣把孩子寵愛過度,反倒是弄錯了以我爲中心或以兒童爲中心等教育概念的意義。
從0歲開始,孩子的性格與行爲,就如同「由下往上的螺旋狀」發展,每階段的程度和內容都會慢慢增強;但中途會小小的下坡(大約每增加半歲時),主要是自行調整和適應新階段的自我;當認知整合完畢,就會繼續進展。
叛逆期‧2歲就開始
提到叛逆期,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青少年;但事實上,這並非人生中發生波動的第一時間。蕭珉芬督導表示,從前述螺旋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大約在2歲3個月~2歲9個月期間,孩子進入人生中第一個反叛期。此階段可說是當前情緒發展上最大的分野,恐懼、害怕、分離焦慮等等接踵而至,孩子特別容易感到不安,又不知道怎麼說,只好先以較激烈的行爲呈現,因而時常讓家長有難以管教的疲累感。
接着,大約在4歲3個月~5歲間,孩子迎來第二個反叛期;因此,如果父母在此之前,沒有把握機會,採取適當的協助與引導,4歲後將很容易出現小霸王的行爲。
從生活中‧直接觀察與瞭解
教育理論與技巧的發達,的確幫助許多家長在教養孩子方面,更能迅速地掌握狀況。不過,蕭珉芬督導建議,家長可以具備相關的知識,但儘量別完全以此做爲常識,直接歸納和分類孩子的狀況,反而會受限許多。
她認爲,孩子有無窮的可能性,加上各自成長環境的不同,種種因素加總,將大大影響之後的行爲表現。因此,還不如直接透過實際場景,觀察和了解孩子的變化,並藉此進行同步情境教育,讓他們在認知理解上較不易產生落差,隨時都能應用於生活;教導之餘,家長也能反思和檢討自身的做法,是否有哪裡需要再調整或修改。
先糾正行爲‧後處理情緒
父母的態度與處理手法,更是導正孩子行爲發展的關鍵。蕭珉芬督導表示,當孩子發生疑似小霸王的狀況時,家長應立即介入指導,以避免再度出現;接着和孩子好好討論,慢慢了解其內心世界,試着處理問題和轉換爲正向情緒。當孩子的內心需求獲得滿足,自然也較不會企圖以強烈的方式,吸引大人或其他孩子目光,相信小霸王的比例將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