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祖先是「夜貓子」 科學家 : 被恐龍嚇到吃手手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便開始同時在白天和黑夜活動。(圖/Pixabay)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科學家認爲,哺乳動物的祖先有可能大多是夜貓子,而這段演化歷程則被稱爲「夜行瓶頸」。當時正值恐龍主宰的世界型體普遍嬌小的哺乳類動物爲了躲避白天出沒的銳齒野獸,只能選擇在夜間活動。

研究發現,距離6550萬年前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20萬年後,當時的統治者恐龍大批滅亡,恐龍滅絕不久後,第一批的哺乳動物便開始同時在白天和黑夜活動。「20萬年在進化論裡頭不算長,可以說是稍縱即逝。」研究報告負責人臺拉維夫大學學者羅伊·馬奧爾(Roi Maor)說。

研究小組還發現,大約在5240萬年前,類人猿的祖先——長臂猿大猩猩,它們是第一批放棄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該觀察結果有助於支持「夜行瓶頸」理論,早期哺乳動物避免與白天活躍的恐龍發生衝突,必須到夜晚才能活動,但當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就能夠在白天隨意覓食活動。

靈長目中最聰明的動物——大猩猩。(圖/翻攝自Fort Worth Zoo粉絲專頁) 羅伊·馬奧爾的研究團隊依據現有的2415種哺乳動物,用電腦重建了它們祖先的行爲資料分析比對該物種是夜行性、晝行性、或是無固定規律的活動。羅伊·馬奧爾也特別補充,他的研究只顯示物種間的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

「把他想像成一個路線圖。我們用現存的哺乳類物種來檢視,他們的祖先都被映射到這張路線圖上。我們的演算法幫助我們判斷,現存的哺乳類動物祖先是夜行性、晝行性或是無固定規律的動物。」研究團隊表示。

他們的資料集代表了91% 的哺乳動物家庭。大約60% 是夜行性動物,像是吸血蝙蝠耳廓狐、和白腹刺蝟;26%是晝行性動物,譬如 : 灰松鼠長頸鹿人類;其他無固定規律活動的動物則像是星鼻鼴、穴兔和麝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