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百祥/一個月至少500個受虐兒童...若未介入,成年後仍心靈受創
▲臺灣一個月平均約有500個孩子受到虐待,每天約有16、17個確定的兒虐事件。(示意圖/達志影像)
●蔡百祥/我是蔡心,主修兒童心理學的ADHD 臨牀心理師。ADHD臨牀心理師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我常與 ADHD 的孩子、家庭一起工作;第二是,我有ADHD 。工作專長:兒童心理評估、遊戲治療、情緒行爲與依附關係議題、青少年諮商、親職諮詢。
最近快過年了,但兒童虐待、不適當教養的新聞頻傳,看着孩子身上受的傷或是低聲乞求父親不要再動手的畫面,相當令人心痛。根據衛生福利部所公佈的數據,去年(2018)每一季(三個月)被通報兒虐的總數大約有12,000-13,000人,真正開案大約有1,500人,也就是一個月平均約有500個孩子受到虐待,每天約有16-17個成案的兒虐事件,還不包含未被發現的黑數。在這些兒虐案件裡面,一半以上都是家內事件(被爸爸媽媽或親人虐待),家內事件最常發生兒童虐待的依序爲:不當管教、疏忽、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情緒)虐待、目睹家暴與遺棄。
兒童虐待的可能特徵
兒童虐待與家庭暴力(即使僅是目睹),會毀滅孩子對世界的正向期待。其實兒童虐待並不少見,若您與孩子有機會較長時間的互動,可以留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的現象(國外研究,由蔡百祥臨牀心理師整理)。
兒童忽略的可能特徵:容易過瘦或過胖(若爲嬰兒,特別容易不能持續增加體重)、高強度情緒索求的行爲、偷竊/過度儲藏食物或生活用品、身體不清潔或自我照顧不佳…等。
身體虐待的可能特徵:有孩子或家長無法解釋的受傷,例如:瘀青、燒燙傷、扭傷、衣服遮掩處有傷口或傷痕、骨折…等。
性虐待的可能特徵:惡夢、不尋常的憂慮、企圖逃家、尿牀、生殖器疼痛與出血,極端的性探索(與年齡不符)、對情愛過度開放或恐懼…等。
精神(情緒)虐待的可能特徵:自信心突然變化、無明顯醫療狀況所產生的疼痛、情緒變化、反覆惡夢、企圖逃家、情緒(例如:易怒)或行爲(例如:偷竊)問題…等。
當然,有上述現象不必然有兒童虐待的發生,但多一分留心總是比較謹慎,若您有疑問請立即撥打「113專線」,由專業社工人員24小時於線上受理家庭暴力、老人保護、身心障礙者保護、兒童少年保護及性侵害、性騷擾事件通報或求助。另外,除國/臺語外,亦提供英語、越南語、泰國語、印尼語、柬埔寨語…等,不同之語言通譯服務。
▲兒童受虐可能徵兆。(圖/作者蔡百祥提供。)
兒童虐待的危險因子
兒童虐待的發生並不只是單純加害者的人格、品行或精神出現問題,兒童虐待是更復雜之生物、心理、社會因子結合而導致。根據國外研究,可能產生兒童虐待的危險因子包含:兒童有身心障礙(因此導致父母/照顧者需要花更多精力照顧或長期親職壓力負荷不來)、家庭成員間的疏離、父母/照顧者不瞭解兒童的需求或身心發展、父母或照顧者本身爲家暴受害者、失業/貧窮或缺乏足夠社經地位改善匱乏的家庭環境、家庭關係不睦或父母家暴對方(可能會順便打個孩子)、缺少家庭凝聚力、未成年的父母(孩子養孩子)、單親、非血緣關係的父母(例如:童話故事中灰姑娘的後母)、父母或照顧者有酒精成癮、使用(販售)毒品、親子關係差或不良互動、父母有嚴重「不打不成器」、「體罰是唯一管教手段」的親職教養價值觀、父母壓力大或有身心疾病,例如憂鬱症狀、思覺失調…等、成長在鼓勵以暴力作爲解決問題的手段的地區…等等,亦有另一類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常會杜撰或製造孩子的病症,爲的是讓孩子接受檢查、治療,而得到某些收穫(此稱爲代理孟喬森症候羣,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當然,也存在相當罕見,但以傷害孩子爲樂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兒童虐待對孩子的影響
身體受的傷很明顯,可以擦藥或醫療,但是心靈受的傷很隱微,會刻在孩子的靈魂裡。兒童虐待除了導致受傷以外,長期可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交感神經,造成免疫系統容易過度反應,影響身體健康(易有各種身體疾病),亦會改變大腦運作與面對壓力的反應模式。當孩子的大腦非常擔心受到傷害時,孩子會非常容易警戒、防衛、逃避痛苦,長期下來往往無法把精力放在知識、體育、興趣或生涯規劃的探索,對他人、世界的理解也會常保負面思考,面對道德兩難或遭受誘惑時,容易一時衝動壞事。
兒童虐待常讓孩子充滿的擔心、焦慮、困惑(口口聲聲說最愛的人居然傷害自己、疼痛)、對環境與世界的不信任、有困難與他人建立正向互動、受挫反應劇烈,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環境的表現,又會讓孩子更偏離常態的發展。若受虐兒童未經適當的醫療與心理介入,會在孩子成年後,仍殘存心靈受創反應,影響身心發展、情感表達、社交退縮、藥物酒精濫用,甚至暴力循環、精神疾病…等等,就算未嚴重社會規範或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但也很容易自我封閉、影響自我觀感、價值觀,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兒童保護/兒童虐待的議題需要社會積極的關注,除了政府部門由上而下建構安全的社會體制外,國人亦需要積極留意、多關心他人,減少以暴制暴的心態,多去理解他人的苦難、適時提供協助,而父母親、主要照顧者若長期身心狀況不佳時,難免會有傷害孩子的念頭,但要能積極求助、尋求幫忙。兒童保護需要社政(特別是第一線的社工,相當辛苦,家庭訪視時,有時還會有人身財產安全的疑慮。期待最高指導單位能給予更多實際的支持)、警政、醫療與我們每個人同心協力,成爲兒童保護、避免兒童虐待的守門人!
熱門點閱》►孩子有狀況,該去哪裡評估呢?
►看更多【蔡百祥】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