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周靖人、王堅、王小川指路大模型

蔡崇信執掌阿里後首登雲棲,立下 Flag:阿里雲要做 AI 時代一朵最開放的雲。

作者 | 唐小引發自雲棲小鎮

出品 | CSDN(ID:CSDNnews)

這是阿里雲和雲棲大會的第 14 個年頭,是蔡崇信首擔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後於阿里官方大型會議的首次亮相。雲棲大會開幕式上,蔡崇信在頭,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尾。

這種組合頗爲玄妙。

而在蔡崇信、周靖人、王堅院士、王小川、漆遠等諸多大佬的分享中,離不開的關鍵詞都是「大模型」,甚至於雲棲大會上傳聞還再現幾年前的招女婿的現場,關鍵詞就是「AI 大模型程序員」,足以說明大模型的火熱程度。

蔡崇信:中國80%的科技企業和一半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雲上

蔡崇信,這位有着“1999 年棄 580 萬年薪,以 500 元月薪入阿里”、“馬雲背後的男人”、“阿里的壓艙石”等多種傳說的阿里新掌門人,言談之間,多次提及了「開放」兩字。

“從 2009 年創立阿里雲開始,我們就堅信:不開放,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未來。這些年來,我們始終在攀登技術的高峰,因爲只有站在更先進更穩定的技術能力之上,纔有開放的底氣。目前,中國 80% 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雲上,我們希望成爲 AI 時代一朵最開放的雲。”蔡崇信如是說道。

從中可以看出,十餘年之間,技術趨勢在不斷變化,於阿里雲而言,始終不變的,依然是「賣水者」的角色。

周靖人:通義千問 2.0 來了,參數量全面提升至千億級別

隨後,阿里雲首席技術官周靖人地爲我們帶來了最值得關注的兩個點,我將其定義爲「左通義,右魔搭」:

在今年 4 月,通義千問正式發佈,具備多輪對話、文案創作、邏輯推理、多模態理解、多語言支持等能力,9 月將 7B、14B 級模型開源。而今天我們將正式迎來「通義千問 2.0」,頗值得關注的是「參數量全面提升至千億級別」。

周靖人表示,這是一個極具重量級的升級,無論是產品體驗還是背後的模型,都有大幅提升。同時,通義還將帶來一系列的行業模型,覆蓋各種娛樂場景,以及金融、醫療、法律等行業場景,能夠有效地幫助開發者在各行各業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真正結合自己的業務場景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比如對於程序員們來講,頗值得關注的就是 AI 編程助手“通義靈碼”。比如輸入“幫我用 Python 寫一個飛機遊戲”,短短數秒之間,就能自動生成 100 多行代碼,並且能夠跑起來。

去年雲棲,阿里達摩院聯手 CCF 開源發展委員會共同推出 AI 模型社區“魔搭” ModelScope,旨在打造下一代開源的模型即服務共享平臺,致力降低 AI 應用門檻。在短短一年之間,魔搭社區已經成爲中國最大的 AI 模型開源社區。不但有非常豐富、高質量的模型,也鼓勵進行數據共享,提供各種各樣的數據集,幫助初創企業能夠快速使用模型,並提供免費的算力,幫助大家去嘗試各種模型、應用創新。

王小川:不用 GPT 的人會落伍,明年會有若干超級應用產生

半年趕跑大模型的王小川引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言及語言模型是 AGI 的起點,我們通過語言認知世界,由此分享了他對於大模型的思考與探索。他坦言,國內大模型的發展與“不計成本登月”的 OpenAI 還存在着差距。王小川講道,“我和 OpenAI 的人聊時,他們很自豪地說在設計將 1,000 萬顆 GPU 連在一起去做模型。1,000 萬顆是什麼概念呢?GPT 3.5 用了 4,000 顆,英偉達一年的生產能力是 100 萬顆,我對他們充滿了敬畏。”

王小川總結出了國內大模型的真實現狀——“理想上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雖然在技術創新和技術理想上美國有所領先,但是中國的應用落地能力更強。而百川的團隊在搜索時代有着豐富的經驗,過去成功打造過基於語言模型的超級應用,且擁有經過市場驗證的技術、產品、商業化能力,團隊掌握的搜索技術可以助力大模型研發,能補齊大模型在幻覺等問題上的短板。

在演講中,王小川表示「不去用 GPT 的人就像過去不用搜索的人,是會落伍的」,並且還做出了一句斷言「我非常堅定地相信到明年,在中國會有若干款超級應用的產生」。

這句預言能否成爲現實,我們一起期待。

王堅:雲計算與 GPT 的關係,就是電與電動機的關係

在開幕式的最後,過去許多年經常脫稿演講的王堅院士少見地用起了 PPT,字字如金式地分享了他對於雲計算浪潮的思考。他認爲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結合,帶來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讓足夠多的創新,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雲計算的三次浪潮演進:第一次浪潮中,雲計算改變了今天全球互聯網,奈飛、米哈遊爲代表的企業從第一天起 100%完完整整就在雲上。

第二次浪潮中,“傳統企業”開始使用雲計算。王堅表示,“‘傳統企業’,我打個引號,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就是我們過去看到的企業開始用雲計算,我自己覺得是第二次浪潮的開始,因爲這些企業在那個時代看起來是 IT 技術的先行者。”

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王堅認爲,2023 年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有了一次集中的體現和爆發,GPT 模型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對科技創新的革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再從那場一百多年以前的電的革命來看的話,雲計算和 GPT 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未來事實上雲計算的算力都是會被這些在智能時代的電動機,就是被模型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