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輝/AI之於新媒體的3個想像
▲現在媒體充斥許多有關AI的文章或報導,但是到底,我們應該把AI放在哪個媒體發展階段才能獲取最大效益?我們又希望AI帶領我們到什麼樣的未來?(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最近被太多AI的文章、訊息圍繞,幾乎到快要窒息的程度。一位學界朋友發文說:「一個多月來密集的專案審查及企業實地評審,聽着每家企業的高管,言必談AI、Big Data。論創新,必稱科技及人才是公司兩大支柱。到底,到底~~有多少是玩真的?有多少是打嘴炮的?」這是一個好命題,原來大家都因AI而覺得空氣稀薄。
比起10年以前,新媒體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想像。過去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媒體對新聞有查證的能力與責任,新聞媒體的品牌也因此一信賴的基本價值而存在。但社羣時代已經逐漸改變這種常規與刻板印象。社羣的互動彌補了新聞媒體看不見或立場因素的角度,社羣的互動豐富了新聞事件的廣度與深度。
其實這樣的新聞發展流程早已存在,讀者投書、網友爆料,但這個緩慢過程的時間差,已經因爲社羣互動而變得愈來愈即時,特別是新聞當事人也進到社羣互動中。但畢竟社羣互動的資訊太過零散而龐雜,雖然說「留言比本文還好看」,但畢竟那要花去很多時間,AI此時與未來的此刻,會改變什麼?
從新聞或內容產生的線性來作思考,AI應該放在哪個階段能發揮最大或最接近需求的效益?放在新聞媒體裡當作是機器人寫稿的工具?放在新聞發生現場的即時訊息處理?還是放在你身上的隨身裝置作個人化的服務?
放在新聞媒體裡當作是機器人寫稿的工具?這不多談,這是大家都在想,也已經有些新聞媒體已經在發展,爲的是提高效率、節省人力(讓真正的記者去作更深入的報導)。放在新聞發生現場的即時訊息處理?就是上上一篇所談的「AI狂潮,記者怎麼活?」,這一圈一圈的人,都可能是爆料公社的社員、PTT的社員,也都有自己的臉書、Line、WeChat,而每一支手機的資料飄向雲端,被匯聚傳送到一個機器人的腦袋裡,然後它「寫」出了有文字、照片、影片的新聞!
至於「是放在你身上的隨身裝置作個人化的服務?」,也就是上週聊到的:AI衝擊新媒體的7種可能,「如果我發明一個機器人,做爲你專屬的隨行秘書,整理你有興趣的內容,含括新聞、生活資訊、好友動態,而且是念給你聽,還隨時提醒你大小事……」。
AI的未來,有太多的想像。你覺得,羅賓.威廉斯在你家裡出現,還有多久會實現?羅賓.威廉斯會是戴在手腕上的手錶,還是一個智能音箱?還是一個沒有具體形象存在的、植入你皮下的晶片?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是在1999年底在美國上映的科幻愛情片,現在已經是2017年,當年的想像,當然不會是今天華碩的ZENBO(家庭機器人),也不是隻是智能音箱,那是什麼?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是1999年上映的科幻片,十七年過去,當年對未來機器人的想像現在出現了嗎?(圖/翻攝自celebuzz)
每家企業的高管,言必談AI、Big Data……到底,到底~~有多少是玩真的?有多少是打嘴炮的?其實,有打嘴炮至少代表他關心了這件事情。我不相信2025年的媒體樣貌還跟今天一樣,如果大家都還一樣,那肯定會有現在還想像不到的新媒體冒出來!
好文推薦
蔡慶輝/AI衝擊新媒體的7種可能
蔡慶輝/AI狂潮,記者怎麼活?
●蔡慶輝,ETtoday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