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錦囊丨SpaceX炒紅的商業航天,賺錢嗎?

馬斯克的SpaceX橫空出世帶火了商業航天,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紛紛入局。但對於不少人來說,商業航天依舊是個陌生的字眼。那麼,商業航天與“國家隊”有何區別?對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發射火箭到底怎麼掙錢?太空旅遊何時能實現?

本週二晚19點(8月13日)氪星直播間邀請到了未來宇航CEO牛旼、航天宏圖高級副總裁白曉飛、錦沙資本管理合夥人劉尚,和我們一起聊聊商業航天技術在我國發展現狀以及未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這場直播中三位嘉賓主要討論了以下問題:

1.今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現階段爲什麼要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2.毫無疑問,商業航天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對於大衆而言,它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3.大家都將2015年看作中國商業航天元年,但早在2002年SpaceX就已經開始嘗試商業航天,那麼中國商業航天與SpaceX還有多大差距?

4.商業航天顧名思義就是要將航天產業商業化,那就必須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目前商業航天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哪些?如何通過這些應用場景實現盈利?

5.當AI浪潮來襲,大模型和衛星之間有哪些可以結合的點?

6.降本增效是行業永恆的話題,商業航天有哪些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法?

7.從2015年至今,我國的商業航天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那接下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以下爲三位嘉賓和36氪的對談,部分內容經過整理編輯:

36氪:今年“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現階段爲什麼要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劉尚:在過去六、七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在觀察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商業航天如今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得到重視,這是中國商業航天行業參與者經過9年努力爭取的結果。當然,如果追溯到更早,航天應用的發展歷史會更長。中國商業航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15年,這一年被視爲行業的元年。這一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兩個大的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分析商業航天的發展邏輯。

首先,我們需要問自己爲什麼需要發展商業航天,以及爲什麼我們能夠發展它。如果國家沒有信心和底氣去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就不會被推行。從需求角度來看,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SpaceX等公司的引導和啓發。從國家戰略層面上,太空資源的寶貴性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太空中適合發展通信、遙感、導航的好位置非常有限,遵循國際電聯的“先到先得”原則。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衛星互聯網在特種領域和國際安全事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們必須去做的。

其次,這也與當前中國的經濟大環境有關。國家一直在強調追求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我們的產業也在發生着變化,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方向轉型。商業航天是這一轉型的代表,它不僅是一個具有很高顯示度的領域,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有望成爲經濟發展中的新增長點。

從供給角度來看,中國的航天基礎非常紮實,這是60多年航天人努力的結果。我們沒有太多技術瓶頸,更多的是需要通過商業化的形式使航天更加市場化。如白總所言,我們既要服務國家戰略,又要實現盈利,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有信心能夠發展起來。從2015年到現在的9年時間裡,中國的商業航天從無到有,產業鏈已經逐漸成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新領域,而是經過國家深思熟慮後,重點推動的新生產力方向。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培育工作,能夠支撐這一新方向的未來發展。

36氪:毫無疑問,商業航天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對於大衆而言,它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劉尚:華爲推出的Mate 60手機,實際上採用了我們的衛星通信技術。這款手機具備直連衛星的功能,是與中國電信合作的結果,使用的是高軌天通一號衛星。這項技術確保了用戶在中國和東亞範圍內,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通信連接,即使在沒有地面基站覆蓋的海上或森林等偏遠地區也能進行電話通話。然而,目前這項技術還不支持上網功能。儘管如此,我認爲Mate 60手機的這一功能是近兩年來商業航天技術走進大衆生活的一個重要案例,展示了航天技術如何爲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和保障。

白曉飛:讓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商業航天對我們生活的觸動。在原始社會,人們通過感官來感知世界,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來觸摸和了解山石的硬度、水的溫度和火的熱度。隨着文明的進步,我們開始通過社交網絡和信息傳遞來認知世界,書籍和文字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道理和規律。然而,到了今天,數字孿生和數字化技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例如,十年前我們習慣於在路邊招手叫出租車,而現在我們使用打車軟件。這表明,我們已經習慣於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改善生活品質。

那麼,商業航天與我們生活的關係是什麼呢?商業航天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衛星,衛星具有通訊、導航和遙感三大功能。通訊和導航功能相對容易理解,比如使用衛星電話和導航找到最短路徑。

但遙感技術,作爲一家從事遙感多年的企業,我們思考遙感如何走進日常生活。遙感技術是承載我們感知數字世界的基礎平臺和載體,客觀反映了我們生存的世界。例如,在旅遊時,如果沒有遙感數據,我們無法預知天氣變化。遙感數據告訴我們雲的位置,幫助我們在遇到極端天氣時做出判斷和決策。有一次我在開車去天津的路上遇到暴雨,通過遙感數據的雷達雲圖,我知道了雨雲的移動方向和可能的停止位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此外,遙感技術還幫助我們評估旅遊地點的安全性,比如是否有山體滑坡或泥石流的危險。這些技術潛移默化地幫助我們,用數字化的概念告訴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雖然遙感技術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有一定距離,但這樣的服務已經在逐步推廣,未來有望更廣泛地服務於大衆生活。

牛旼:我可以補充一些基於導航衛星衍生的小衆應用。首先是授時,我們所有的時間實際上都來自於GPS和北斗系統提供的精準授時服務。時間對我們至關重要,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定位。北斗系統本身就具備定位功能,而且通過天基或地基增強系統,可以實現更高精準度的定位,甚至達到釐米級。這種高精度定位技術在農業領域非常有用,比如無人機精準噴灑農藥,就依賴於這種增強型導航定位。此外,在測繪領域,使用北斗信號可以完成釐米級甚至更高精度的測量,如形變監測、大壩監測、路橋監測等,這些都是導航衛星的衍生應用。還有,利用北斗、GPS等導航衛星信號在大氣中的折射和反射,可以獲得大氣信息,作爲天氣預報的補充,這種衍射技術也是導航衛星的額外應用之一。實際上,這些應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儘管可能大家並沒有明顯感知到。就像劉總提到的,去年華爲手機以及其他一些手機廠商已經集成了衛星通信功能,包括北斗短報文服務。北斗衛星比GPS多了一個短信通道,這在未來的應急通信中非常有用,比如發送SOS信號時可以同時傳遞座標信息。去年華爲手機的推出,爲大衆做了一次很好的科普,讓人們意識到航天技術已經越來越融入我們的生活。總的來說,航天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這種聯繫正在不斷加深。

36氪:大家都將2015年看作中國商業航天元年,但早在2002年SpaceX就已經開始嘗試商業航天,那麼中國商業航天與SpaceX還有多大差距?

劉尚:火箭一直是航天行業中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因爲它具有很高的可見度,並且目前看來是天地往返唯一的可行交通工具。SpaceX就是從火箭技術起步,逐漸發展成爲一個涵蓋運載、星座服務以及執行國家任務的全球巨頭。我們投資過兩家火箭公司,其中一家是國內首家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另一家是箭元科技,它採用了與SpaceX相似的不鏽鋼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方案。

近年來,隨着SpaceX等公司開始建設自己的星鏈網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顯著的數據。SpaceX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20多年的持續積累,得到了NASA的大力支持,並在美國商業航天和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這很難複製。去年SpaceX發射了98次,遠超中國全年的發射,這顯示了發射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具體來說,火箭技術方面,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已經能夠重複使用20次以上,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0多噸,而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的火箭運載能力還遠未達到這一水平,最大的民營火箭公司可能只有4到5噸的運載能力。在成本方面,SpaceX的火箭發射成本已經降至每公斤約3000美元,而中國火箭的成本則在5到10萬人民幣之間,存在3到4倍的差距。SpaceX還在不斷迭代其火箭技術,新的火箭型號運載能力從20多噸提升到100噸、150噸甚至200噸,這將使成本進一步降低。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火箭公司實現入軌和回收,儘管已經進行了一些實驗。

在衛星方面,SpaceX已經在軌道上部署了6000多顆衛星,擁有300多萬用戶,星鏈已經開始盈利。相比之下,中國的星座建設纔剛剛開始,衛星製造成本也有顯著差距。SpaceX的衛星製造成本約爲五六十萬美金,而中國製造類似衛星的成本可能在一兩千萬人民幣左右。此外,SpaceX的猛禽發動機在外形和性能上都非常出色,代表了火箭發動機技術的先進水平。從燃燒形式到推力,SpaceX的發動機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全流量燃氣發生器循環,推力達到280噸,成本卻只有國內主流火箭公司的一半甚至更少。總的來說,從火箭技術到衛星部署,中國與SpaceX等國際領先企業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這包括了材料、發動機技術、製造成本和發射能力等多個方面。

白曉飛 :SpaceX給我們的最大啓示在於它展示了一種以商業航天爲龍頭的營銷模式或市場模式。它讓我們感受到了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潤的商業航天模式是可行的。我們客觀地承認與SpaceX在技術上存在差距,但我們的優勢在於認識到這種差距,同時意識到自己擁有巨大的潛力,因爲中國商業航天才剛剛起步。中國的市場需求一旦釋放,可能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也正因爲起點較低,我們的增長彈性和曲線可能非常陡峭。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盈利能力,所以這種快速的增長速率纔是我們最大的特色。我非常贊同劉總的觀點,除了火箭的可回收性之外,我們在其他技術上其實並沒有不可逾越的差距。我們仍在不斷迭代,人才儲備豐富,這些人才優勢正在逐漸釋放,市場化的民營企業將成爲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這些企業敢於創新、敢於試錯,機制更靈活。面對如此好的機遇,我們知道未來市場空間巨大,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最好時期。

牛旼:從數據來看,去年中國商業火箭共發射了13次,而美國總共發射了116次,其中SpaceX就佔了98次。這個數字反映出,中國的商業火箭力量正在迅速追趕美國的國有航天力量,這是一個積極的角度。當然,中國的商業火箭行業起步較晚,大約從2015年開始,而SpaceX早在2000年初就已經開始。

儘管起步較晚,但中國商業火箭的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國的商業火箭公司將開始嘗試可回收技術,這將標誌着中國商業航天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旦實現可回收,發射成本將大幅降低,這將影響我們能否將更多衛星送入太空,甚至未來送人上天。我認爲,在未來一兩年內,中國商業航天將會有顯著的變化和突破。雖然我們有較大的差距,但這能激發我們的動力和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不僅有衆多的商業航天公司,我們還能夠同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和民營經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有這麼多有情懷的人投身於這個行業,無論是創業者、企業家還是投資人,他們都是中國商業航天持續發展的生機和動力。

36氪:商業航天顧名思義就是要將航天產業商業化,那就必須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目前商業航天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哪些?如何通過這些應用場景實現盈利?

白曉飛:商業航天是一個獨特的產業,它需要我們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和判斷市場價值。這個產業鏈包括上游的製造業、中游的運營和下游的服務。

在製造業方面,零件供應商和芯片製造商向衛星運營廠商提供產品,因此它們具有較爲明確的盈利前景。然而,衛星運營商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不僅需要投入資金購買衛星,還要投入精力進行運營,並且需要找到將成果變現的方法。幸運的是,隨着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時空產業的核心地位,爲商業航天提供了新的價值點。目前,衛星服務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政府和企業,尤其是政府在遙感服務方面有廣泛的需求。這些需求具有持續性,隨着時間推移,數據需求的頻率越來越高,從最初的年度需求發展到現在的季度甚至兩週一次。這種需求的增長爲上游製造業帶來的收益提供了機會。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擁有的數據資源,更在於將數據轉化爲服務的能力。我們擁有兩條技術生命線:遙感服務和時空能力,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打通衛星運營和商業價值變現的通道。至於ToC(面向消費者市場)的潛力,一旦市場打開,可能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但ToC市場與ToG(面向政府市場)市場有所不同,ToC市場需要更多元的數據源和更復雜的數據處理流程,還需要通過大模型將遙感和其他時空數據轉化爲生活服務能力。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爲各地方、各級別形成一個三維的、動態更新的時空底座,這將是數字經濟的真正載體。在這個過程中,衛星產業所獲取的數據是最核心的一環。目前,我們的主要盈利能力在於提供全行業的、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服務,這有助於推動衛星運營的持續發展。

牛旼: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商業航天包括上游的製造、中游的運營和下游的應用與服務。正如白總所講,專門從事衛星運營的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們是連接上下游的關鍵。沒有積極的運營企業,上游的製造能力就找不到市場,下游的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因此,我們應該向所有致力於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企業致敬,包括千帆星座、央企以及航天宏圖等。當前,全球正處於太空基礎設施建設的初期階段,類似於20年前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那時,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製造商獲得了大量訂單,而現在,衛星和火箭的製造商也處於同樣的受益地位。隨着基礎設施的完善,運營商將開始收穫利益,就像宏圖公司在發射衛星後可以穩定盈利一樣。但更大的市場潛力在下游應用層面,就像互聯網發展後期出現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一樣,商業航天產業也將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機會。

目前,商業航天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存在大量的創業和投資機會。一旦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就不必擔心用戶需求和應用場景,因爲用戶的創新和想象力是無限的。就像互聯網初期沒人預料到智能手機和各種互聯網巨頭的崛起,所以商業航天也將打開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現階段,產業鏈的閉環尚未完全形成,這需要政府、資本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一旦形成,可以預見將帶來全新的生態系統。回看當下我們看到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已經開始實現盈利。

劉尚:商業航天可以從多個維度來劃分,比如按照產業鏈的上中下游,或者根據不同的行業如通信、導航、遙感等。牛總和白總分別從這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目前,中國尚未有商業化運營的統一星座,但以馬斯克的星鏈項目爲例,到去年年底已有260萬終端用戶,今年目標達到540萬。這表明,作爲太空運營商,他們已經能夠通過數百萬用戶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未來,通信衛星面向的是更廣泛的用戶需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用戶,這可能涉及到與現有地面運營商的合作,面向ToB(企業對企業)和ToC(企業對消費者)的模式。

另外,窄帶通信主要服務於ToB市場,解決形變監測、海洋信息、農林植保、海上船舶信息等即時通信需求。這些應用場景對於即時通信有很高的要求,市場潛力巨大。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不同環節的客戶類型也有所不同。上游公司的客戶可能相對單一,例如提供衛星測控和數據傳輸設備的公司,其客戶只能是衛星公司。但也有一些上游公司,比如材料和元器件供應商,他們的客戶範圍會更廣,因爲這些產品既可以用於衛星製造,也可以用於地面設備。例如,龍芯公司生產的芯片不僅用於北斗衛星,也廣泛應用於地面的信創領域。火箭公司的客戶主要是衛星公司,隨着行業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客戶羣體。

總的來說,商業航天產業非常有趣,不同環節的公司已經開始盈利,但這些盈利是基於當前產業初期發展階段的特定需求。長遠來看,整個產業的大輪子需要滾動起來,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雖然這個輪子已經開始滾動,但可能還不夠穩定和快速。

36氪:當AI浪潮來襲,大模型和衛星之間有哪些可以結合的點?

白曉飛:大模型在將衛星獲取的數據轉化爲服務的過程中扮演着核心工具的角色。它的作用是將衛星感知數據這些枯燥的原始信息,轉化爲對人類生活有用的知識和服務。在衛星行業,這是大模型最重要的意義。

以航天宏圖的天權大模型爲例,它是一個典型的遙感智能處理大模型。這些模型解決了如何將遙感數據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對消費者(ToC)發揮作用的問題。傳統上,公衆對遙感影像的需求和感知並不強烈,很多人僅僅將其視爲一張照片,感覺沒有實際用途。然而,通過大模型的分析和處理,我們可以自動提取出森林分佈、河流情況、資源分佈以及環境污染等信息。大模型幫助我們自動識別遙感影像中的知識,並將其提取出來。

這種應用在我國的資源管理部門已經非常普遍,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已經使用遙感影像來識別地表資源分佈多年。過去,這些工作主要依賴人工逐一判斷,而現在有了大模型的幫助,我們可以迅速識別出耕地、林地的位置,以及在不同時間段內發生的變化。大模型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數據處理的速度。天權大模型擁有千億級的參數量。經過不斷的訓練,它的識別能力非常強。在爲政府提供服務時,例如,可以迅速分析出在2023年到2024年間,某個轄區內有多少耕地轉變爲林地,或者有多少林地被砍伐。這些都是大模型帶來的顯著區別。如果是人工分析,我們需要逐一檢查每一幅圖像,效率遠不如大模型。

牛旼:目前在一些特定領域,尤其是衛星的研製、設計和實驗領域,已經發生顯著變化。過去,很多工作需要通過實物實驗來完成,但現在可以大量利用仿真軟件系統來進行。例如,熱力學實驗就可以根據歷史經驗和參數,轉化爲仿真模型,在虛擬系統中進行模擬,這不僅節約了衛星研製、設計和實驗的成本,還提高了整體效率。

以SpaceX爲例,其能夠快速迭代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應用了數字化手段,也就是目前所強調的數字孿生設計或模型系統工程(MBSE)理念,來研發、設計和測試整個航天器。這涉及到海量數據的積累和沉澱,並結合數字孿生、數字衛星、數字航天器等底層引擎,加快迭代過程。總的來說,通過仿真技術、數字化設計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衛星研製領域的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也爲航天器的快速迭代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劉尚:實際上,傳統的衛星工作模式是將拍攝到的所有數據都傳回地面,這有時會導致傳輸通道擁堵,並且增加傳輸成本。現在,隨着技術的發展,衛星的數據處理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拍攝過程中,衛星可以先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或者利用當前所說的大模型進行預處理,只識別和提取所需的目標信息。這樣做的好處是,衛星不再需要將所有無用的數據一併傳回地面,從而減輕了衛星本身的傳輸壓力,也減少了星上存儲的需求。這種智能化的數據處理方式,使得遙感技術在星上就可以進行初步的智能化處理,提高了效率和數據處理的針對性。

簡而言之,通過在衛星上應用智能化技術,如圖像識別和大模型分析,可以有效地篩選和處理數據,僅將有用的信息傳回地面,這樣既優化了傳輸效率,也提升了數據處理的智能化水平。

36氪:降本增效是行業永恆的話題,商業航天有哪些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法?

白曉飛:商業航天產業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是如何降低成本。成本問題不僅包括火箭的運輸成本和製造成本等客觀因素,還有接收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運營能力和數據服務能力等其他方面,這些方面存在大量的壓縮空間。需求的不統一和多樣性導致數據服務無法統一,例如政府客戶、自然資源領域和應急管理等部門的需求各不相同,這使得衛星運營規劃難以制定,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數據處理的效率也需要提高,目前的過程包括接收數據、處理、形成服務到推送給客戶,這一系列流程需要更高效的技術支持。爲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要更高效的衛星數據和遙感服務技術處理方法,以及更高效的運營機制和更智能的遙感服務。在服務領域,降本增效的關鍵在於智能化,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其中提高自動化水平是重中之重。公司正在致力於搭建名爲PIE-engine的平臺,希望通過這個通用性的遙感處理軟件來解決大部分的遙感問題,從而減少數據處理的工作量,降低成本。同時,研究的天權大模型旨在提升遙感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接近成品的服務,類似於“預製菜”,以標準化服務來降低成本。

除了技術迭代之外,遙感數據處理和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降本增效的核心在於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企業需要以市場爲導向,而市場是由需求驅動的。當前面臨的挑戰是需求的多樣性,只有當供給側足夠強大時,才能引導需求。目前,衛星產業和遙感服務尚未達到可以引導需求的階段,因此需要專注於技術迭代,通過技術進步來影響和引導需求。同時,公司希望將主要服務於ToG(政府)的能力釋放出來,逐步滿足ToB(企業)和ToC(消費者)的需求,並通過技術引導和規範需求,實現更高效的服務。這需要時間來逐步實現。

牛旼:從SpaceX的發展可以看出,它是商業航天領域的一個非常典型的降本增效案例,也是一個行業標杆。其成功的核心在於創新。創新不僅僅指技術層面,SpaceX並沒有進行本質性的技術創新,而是採用了不同的技術組合應用,或者創造了新的產品形態。例如,SpaceX的可回收火箭,它並不是一項新技術,而是一種成本結構的變革,將火箭從一次性使用轉變爲可重複使用,類似於飛機的燃料成本模式,顛覆了傳統的產品結構。

創新的關鍵在於定義一個創新的產品,這需要考慮市場需求和技術的成熟度,以及如何結合現有技術進行創新和突破。國內許多優秀的商業火箭和衛星公司也在進行類似的探索。例如,未來宇航自2022年起開始研發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如空間飛行器,它結合了火箭的大推力和空間機動變軌能力,以及衛星的長期軌道運行特性,有望在未來的太空運輸中發揮作用。

除了技術創新,數字經濟也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關鍵。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其最大的優勢是編輯成本接近於零,可以無限複製並提供給更多用戶,而成本相對固定。因此,如何將數據產品以固定的成本推廣到更多用戶,是提高效率的另一種手段。總的來說,商業航天產業的降本增效需要在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兩個方面進行探索和突破,通過創新產品和數據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劉尚:在商業航天領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企業在嘗試不同的方式來降低成本。過去9年裡,中國的商業航天在產業鏈構建上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民營企業開始證明自己能夠製造火箭併成功發射,例如,許多火箭公司最初都是從固體火箭開始,證明他們的製造和發射能力。但對於衛星公司而言,由於每顆衛星的客戶和需求都不同,衛星製造往往是定製化的,這導致成本難以降低。只有通過定型批產,才能實現成本降低。例如,千帆星座的建設不僅爲中國帶來了移動互聯網星座,也對整個行業的成本降低起到了推動作用。有了大量訂單,企業可以進行批量生產,從而降低成本。

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會不斷追問企業如何推動商業航天成本的降低。我們關注那些在市場上找到好的位置或發展良好的公司,這些公司通常在技術、重複使用技術等方面有所追求。例如,火箭公司都在嘗試不同的回收方式,以實現大型可回收火箭的目標。衛星公司則通過批量化生產和產業鏈整合來降低成本。一些公司通過整合上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從而降低成本。此外,還有一些公司通過研發新材料、新配方和新工藝來降低成本,如火箭上的防熱材料。在投資時,我們關注公司是否有與衆不同的創新之處,因爲僅僅能夠製造產品是不夠的,下一步是如何更高效、更經濟地生產。商業航天要實現商業閉環,最終要面向終端用戶,如果成本過高,將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36氪:從2015年至今,我國的商業航天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那接下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牛旼:自2015年至今,商業航天產業已經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週期。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商業航天企業得到了像劉總這樣的投資人的資金支持。投資是推動這些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同時,近兩年來,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資也在這一領域逐漸增強。從過去的經驗看,從現在起到未來的5到10年,商業航天產業預計將繼續蓬勃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資本市場的關注,都在向這一領域集中。

對於商業航天企業來說,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即商業化階段。在第一階段,企業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和產品是可行的;第二階段的重點是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也是可行的,即不僅要能行,還要能掙錢。這個階段的挑戰包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市場化,以及如何達到下一個發展的里程碑。

在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企業面臨着不同的問題和考覈標準。例如,火箭公司在成功發射後,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實現火箭的可回收性,提高發射頻次。衛星公司則需要考慮如何降低衛星製造成本,實現批量化生產,同時保證衛星的性能和可靠性。對於應用服務公司,挑戰在於如何使衛星數據更加普及,甚至達到ToC(面向消費者)的層面。這不僅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總的來說,商業航天企業需要在確保技術可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最終實現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成功。

白曉飛:當我們展望商業航天的未來時,首先要從宏觀角度審視這一行業。隨着人類進入數字化技術感知世界的階段,我們預計未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將更多依賴基礎時空數據或遙感數據。在這個大趨勢下,我們未來的發展戰略應該是處理好增量和存量之間的關係。增量意味着不斷擴展市場規模,尋找新的潛在客戶。這解釋了我們爲何採取全球化佈局策略。例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內市場上已相當成熟的遙感服務幾乎是空白,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充市場的同時,我們也要在國內市場嘗試從ToG(面向政府)向ToC(面向消費者)轉型,這是增量市場的一部分。

而存量則要求我們凸顯和凝練核心競爭力,除了降本增效之外,最終落點在數字經濟上。市場價值、經濟價值和產值將通過用戶價值來體現,因此,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使我們的遙感服務多元化和普適化,適應數據向知識轉化的過程。我們已經習慣了碎片化知識的時代,需要將遙感服務普適化、大衆化、碎片化和精細化,讓用戶在短時間內快速理解如何應用這些服務。

我們認爲增量和存量的並重是未來戰略的關鍵。在增量上,我們將尋找海外市場和ToC市場;在存量上,我們將不斷凝練原創服務能力。這將幫助我們吸引資本市場的青睞,並證明航天宏圖能夠盈利並推動數字經濟的循環。如果僅遵循上游、中游、下游的商業策略,短期內成本壓力很大。但我們現在嘗試構建一個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覆蓋上中下游,這將有助於降低成本。我們希望爲數字經濟和商業航天市場模式樹立一個典範。我們已經在實踐這一戰略,例如與巴基斯坦簽訂了2億合同,提供智慧農業服務,將國內的遙感服務賦能到巴基斯坦。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也是我們未來戰略的一部分。總的來說,除了對這個行業的情懷外,我依然對商業航天充滿信心,相信它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

劉尚:作爲聚焦航空航天和新材料方向的產業投資機構,我們非常看好中國的商業航天。從行業萌芽到現在逐漸走向前臺,商業航天已經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兩會議題,許多地方政府也在重點發展這一新生產力領域。這一趨勢是明確無疑的。在投資策略上,我們認爲更重要的是與產業深度融合,我們不希望僅僅作爲外部投資者,追求快速變現,而是希望與產業緊密結合,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判斷行業趨勢,還能爲被投資企業提供實際的賦能和幫助。

我們聚焦商業航天作爲重要的投資方向,並着力構建涵蓋火箭、衛星、星座到應用的全產業鏈投資組合。我們希望所投資的企業之間能夠互相幫助,比如在訂單需求上互相撮合,或通過我們與總體單位的良好關係,爲這些企業提供服務平臺和資本紐帶,促進企業間的交流和協同作用。

我們與企業家保持良好關係,幫助他們從技術專家轉變爲市場參與者。許多商業航天公司的創始人原本在體制內,對技術非常擅長,但在面向市場時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我們搭建的平臺旨在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市場,理解技術產業化、企業發展的規律,避免重複過去的錯誤,使技術到產品化、規模化、市場化的過程更加順暢。作爲投資者,我們深度參與行業的發展,並希望推動中國航天和商業航天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作爲行業參與者,爲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CEO錦囊」商業航天專場是由36氪&未來宇航共同策劃,接下來還有更多商業航天主題直播,我們希望嘉賓們的真知灼見和實戰經驗能爲創業者們提供更多解法,共同書寫中國商業航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