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運費節節高 出口企業管理大考驗(2-1)

運能過剩一直困擾着航運業,過去一年大多沒有訂購新船。原因是爲控制COVID-19疫情傳播,各國在2020年初採取嚴格的封城措施,導致貿易需求大幅下滑,但自去年秋天開始,終端消費需求急速復甦,並在2021年更急劇的反彈。COVID-19爲貨櫃運費史上帶來了最輝煌的歷史,運費飆漲一發不可收拾。

紡織業者指出,過去和客戶的交易是採取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也就是運費、保險費都包括在報價中的貿易條件,由賣方負責購買貨物的海上運輸保險,支付保險費。而COVID-19疫情疫情後,運費節節攀高,根據波羅地海貨運指數(Baltic Freight Index),自1月以來,中國-美國西岸貨櫃運費報價大漲66%,自2020年初以來飆漲逾400%。與此同時,從亞洲運往北歐的貨櫃即期運費(Spot rate)也分別勁揚92%、480%。

因應運費的上揚,電子業者採取更改貿易方式,由CIF改爲FOB(Free on Board)。FOB條件就是賣方將貨物交到出口港海洋輪船上,責任即告解除,此後的費用與風險均由買方負擔。而如果客戶不接受新的貿易模式時,業者又如何因應?

業者表示,目前貨運價格何時回穩並不明確,如果接長單又不更改貿易條件,營業費用的支出會侵蝕毛利。所以,在考量毛利的前提前,就得要篩選訂單。

運費反應在財報的營業成本或是營業費項目中,從企業公佈的H1財報可以看到讓業者「心痛、淌血」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