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煩躁、不耐煩...是躁鬱症?醫破迷思揭「9大關鍵徵兆」 

▲躁鬱症患者會有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等症狀。(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躁鬱症」是衆所皆知的精神疾患,但並不是像多數人認爲「煩躁、不耐煩」就是罹病。醫師指出,躁症持續一週以上以情緒躁動與高亢爲主要表現的疾病,主要病徵包括「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目的取向活動高風險享樂活動增加、睡眠需求減少、多話、注意力不集中、自尊膨脹和思考飛躍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社區精神科張祺康主治醫師指出,有些人常常用「今天很躁鬱」來形容自己或他人,但一般人認爲的煩躁、不耐煩,並不是躁鬱症的症狀,其實躁鬱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在青年期發病後,會出現情緒狂躁期和憂鬱期,這種在天平兩極擺盪的狀況叫作「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

▲躁鬱症的鬱期會有情緒低落、睡眠失調等問題。(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張祺康說,躁症主要病徵包括情緒高昂易怒、易激動、目的取向活動、高風險享樂活動增加,如性、金錢活動增加,睡眠少、自尊膨脹和思考飛躍等,症狀會持續一週以上;而「鬱期」指的是持續二星期以上的低落情緒、失去興趣、睡眠失調、食慾改變、疲勞或失去活力、思考講話速度變慢、專注力下降、無用感及罪惡感、自殺意念等。

躁鬱症患者常常處在情緒的交互蹲跳中,需要固定服藥纔可穩定病情。但張祺康也提到,有些患者雖然病情穩定,但仍會因爲擔心壓力發病,而無法面對生活上的挑戰,例如有些患者常常會爲了追求人生的自我實現,反而不斷讓自己反覆處在讓容易發病的環境中。

張祺康提醒,有類似躁鬱症狀的人,千萬不要忌諱就醫,已經確診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穩定狀況,但除了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外,一定也要更進一步瞭解自己,並在過程中不斷摸索,才能和疾病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