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只是放煙火 提振經濟有限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大陸五一假期的景象就是到處「人山人海」,各大景點人流密集到幾乎無法移動的圖片令人印象深刻,而熱門風景區到處都是門票售罄、約滿的新聞。大家普遍認爲今年五一期間的出行熱情是報復性反彈,但據以判斷大陸經濟已回穩就言過其實。我們更要指出,只靠長假消費釋放煙火,對提振經濟是有限的。

臺灣的假日安排最近也儘量安排成長假。例如今年的放假,除了春節一次連放10天假,連續假期也不少。有6次調整放假,將清明節湊成5天假外,休4天的有3個,休3天的有2個。

休息是爲走了更遠的路,放假有其必要性。很多老一輩,每天辛勤工作,以工廠、辦公室爲家,不重視休假。但年輕一輩,普遍覺得放假對於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創造力、人際關係和生活滿足感都有積極的影響。合理安排放假時間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更讓民衆有機會去較遠的地方旅行,獲得新鮮的體驗。

然而問題在於同一時間放假,會出現扭曲所有行業的供需關係,形成大量的超額需求。交通可能一票難求,而自己開車又異常壅塞,到處是一房難得的局面。

導致的結果,就是遊客們不得不付出比平時昂貴的價格,卻只能獲得比平時差得多的服務。至於看似因此賺得盤滿鉢滿的旅遊企業,其實也不得不面對超負荷運轉的巨大壓力,同時還必須時時警惕各種隱患和風險。這種在短期內爆發性出現的旅遊狂熱,並沒有多少真正的贏家。

這樣的壓力也會促使人們做另外的選擇,出國去玩。因爲能出國的人畢竟不多,到國外如果沒有碰到西方的假期,寬鬆舒適度會好很多。對於遊客個體來說,這更是一個相對理性的選擇,因爲可以得到更大的新鮮感。但如果從經濟全域的角度考慮,旅行的支出屬於服務輸入的同步增加,其結果並不影響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但因爲在國外消費是花自己的錢兌換的外國貨幣,會造成外匯的流失。

准此,我們要思考,如何利用假期提振內需?集中式的長假,只是放煙火,對發展經濟沒有多大幫助。兩岸都應該要推廣自由支配、帶薪休假的制度。這在先進國家早已行之有年,兩岸都有此規定。中國大陸是在2008年國務院就出臺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根據此法規,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在臺灣,我們1984年開始的《勞基法》更慷慨,第38條規定的特別休假給任職6個月至未滿1年者有3天假;工作滿1年就該有7天假,工作滿9年就該有15天,工作滿14年應該有20天,工作滿第24年就會有30天。

因此勞動者每年可擁有帶薪假期,個人可根據自身需求及市場行情來靈活作旅遊選擇,從而在全體人羣中形成「錯峰出行」的效果,確保旅遊行業的供求關係在全年大部分時間內都處於平穩狀態,降低大起大落給整個行業帶來的衝擊。

但兩岸也都有一問題,就是基於現實的考量,很多企業並未真正賦予員工這項權利,有些員工也寧願將不休假折算成現金收入。於是有可能旅遊出行的時間段只剩下國家法定的長假期。准此,對於不給假的企業應該處罰,對於員工應儘量鼓勵休假。

另外由臺灣今年的情形得到的教訓是:有些連假被認爲是硬湊、太牽強,不但造成大家必須在週末補班,也搞亂勞資節奏。因此政府實在不宜在假期安排上下太多的指導棋。

(作者爲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