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圈流量左右互搏
從“紅衣大炮”變成“紅衣大叔”的周鴻禕,已經比當年溫和許多,但還是沒忍住跨界發火。近日,繼被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拒絕試駕”後,周鴻禕又與阿維塔前高管“隔空互懟”。
互懟事實有出入,當事人道歉,但核心癥結與周鴻禕的憤怒大概一致:沒有駕照不能開車的用戶,能不能提意見?
魏建軍擺手拒絕,“自己的車不需要周鴻禕試駕”。同時強調“廣大用戶的認可纔是真正的認可,不能簡單地用流量去代表一個產品的價值”。
“不需要周鴻禕”和“不能簡單用流量代表價值”,兩句話各自成立:前者是個人選擇無分對錯,後者甚至是值得點讚的價值觀。
但兩句話放到一起構成因果關係不太妥當,對周鴻禕的否定背後,是對“周鴻禕是簡單流量”的定性。但即便是簡單流量,也不宜被憑空聲討。“一個連腳都沒有資格放在油門上的人,竟然有資格來評車”,這樣的論斷更是危險。
新能源和智能化加持下的汽車,外延了新功能新場景,但說到底還是代步工具,用戶可以作爲駕駛者,也可以作爲乘坐者,大多數駕駛者不是發燒友,一樣擁有評價和選擇的權利,並能影響他人。
車圈反對派對周鴻禕評車資格的質疑,犯了同個話題不同頻道的毛病。你可以批評“不會開車的周鴻禕的評車水平”,但不能封殺周鴻禕評車的權利。以“有沒有駕照”做標準,更是反對普通用戶對汽車打分的權利。
那麼多新品牌新車型競爭,那麼多車企大佬互懟,那麼多某某說車……汽車已經是最具流量效應的產業領域,對一種流量的抨擊,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流量的運作。
社交傳播時代,營銷不再可有可無,而是企業經營策略必需的一部分。除去黑粉攻擊和水軍刷屏,正向流量的陣地你不佔領就會被別人佔領。雷軍帶給小米汽車的流量效果羨煞一衆汽車人,李想又何嘗不是車圈“微博之王”,李斌、李書福、魏建軍等也紛紛捲進直播間。
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選擇性傾聽,扛着流量反流量,一方面把所有批評當作惡意攻擊,一方面把些許讚賞當作全面勝利。
周鴻禕沒駕照,但擁有不少車、坐過不少車,也比普通用戶更具發聲機會和能力。中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亟需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專業意見領袖挺重要,“不懂行”的周鴻禕並非零價值,有心評點二三的普通民衆越多越好。
理想創始人李想在二季度財報會議上表示,“會解決純電產品的外觀問題”。算是承認和覆盤了MEGA的外觀問題——年初的“靈車風波”充斥了惡意攻擊,也確有普通用戶的疑惑,怎能爲了回擊惡意就忽略了樸素感受?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