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嫌“貴”,險企喊“虧”!新能源車險如何走出怪圈?

今年7月,新能源車的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與此同時,對於新能源車險貴的吐槽聲浪也水漲船高,在輿論上不斷破圈。

近期有關新能源車險的新爭論,在於新能源車主反映,在沒有出險的情況下,續保的保費突然大幅上漲,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這擊穿了人們的認知。因爲,連續不出險,保費下行,這是常識。

另一個困惑則是,規模上去,價格下來,這也是常識。新能源車經過這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市場越來越大,車主越來越多,但保費卻不減反增,整體上高於燃油車一大截。據中國銀保信發佈的數據,新能源車的平均保費要比燃油車高出20%左右。

車主吐槽“貴”,但險企也在喊冤“虧”,新能源車險呈現出兩頭添堵的怪圈。實力弱的險企拒保和不敢保,實力強的險企壓力重重之下選擇漲價。如何走出這個“怪圈”,不僅關係着保險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決定着新能源車彎道超車的動能。

新瓶新酒

對於新能源車險保費愈來愈貴,雖然每個人對新能源車險的“體感”不一樣,不過,新能源車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新”,而“新”往往意味着秩序的破立,意味着規則的重塑。

相較於傳統車險,新能源車險既是“新瓶”,也是“新酒”。新能源車是新的,新能源車險也是新的,都隱藏着彎道超車、另起爐竈的新賽道。

首先,新能源車的出險率尚未穩定,市場日新月異,風險並未爲大數法則鎖定,行駛數據也躺在車企的閉環之中,保險公司並不掌握。因此爲了覆蓋潛在的賠付風險,保險公司調高某一品牌、某一車型的保費,成爲業內普遍的做法。

其次,隨着新能源車的普及,新能源車的風險特點和維修成本漸漸爲保險公司所瞭解,此前對照燃油車給出的保費標準,存在着低估,並且開始反噬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進行補調和補漲遂成趨勢。這也是今年爲何很多新能源車主反映,此前保費持平或者漲價不多,今年突然大幅上漲。

事實上,近年來,專家裡裡外外把原因基本都說到了,甚至細分到新能源車參加網約運營的比較多、新能源車的駕駛習慣不適應導致事故多,等等。

但歸根結底,保險公司報價不準,對風險定價不精,是新能源車險貴和飄忽的主要原因。而給風險定價和精算,是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某種程度而言,保險公司不光是資本密集型,更是數據密集型。如果再進一步,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新能源車的核心數據都在車企手裡,而後者想親自下場做保險,使之成爲新能源車企的“第二條增長曲線”。這讓兩者既構成了合作,也形成了競爭。

模式賽跑

談及新能源車險,就避不開這樣一個話題,即從特斯拉到新勢力,車企紛紛“涉險”,並試圖在閉環數據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保險定價邏輯,保險公司則“被觀望”。

由於新能源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形成穩定的數據池,特斯拉的UBI模式,即根據駕駛習慣等新變量進行定價,在理論上是有可能更精準和更個性化的,即優質車主可以獲得更低保費,這爲新能源車險打開想象空間,與傳統車險的大數法則並行。因此,如果UBI們能夠走通商業模式,新能源車險將會改變愈來愈貴的單邊態勢,而變得更具彈性和分級。

但這其中,保險公司將扮演何種角色,是被動的合作者還是積極的合夥人,只能依靠市場的力量和意志給出答案。現實中,跟保險理賠關係緊密的新能源車的運行數據和出險數據,傳統險企如何獲得,如何形成合作,是個需要商業智慧的問題。

但車企“涉險”,還有一個模式,正好是特斯拉最大的競品比亞迪在試驗。衆所周知,比亞迪直接買了財險牌照,收購易安保險之後改名比亞迪財險。比亞迪向來是“成本殺手”,從電池到整車,從上游到下游,產業鏈全打通,在全數據的基礎上,是有可能給出更低的定價和保費的。當然,能夠做到比亞迪這樣程度的不多,但畢竟也提供了新能源車險的另一種可能,逆轉愈來愈貴的可能。

模式之爭,就是市場之爭。但保險公司如果袖手旁觀,被動等待流量的分配,就錯失了時代的紅利。保險公司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和核心優勢,具有牌照、人員和資金優勢,可以在模式賽跑中形成自己的賽道。監管審時度勢“鬆綁”是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企業自己在供給側上積極創新,發揮主觀能動性。

本文源自A智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