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美國大選缺的不是「新政」而是「小羅斯福」
隨着川普與拜登所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美國人越來越發現自己必須在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
真正的問題是:在疫情、冷戰與暴動如此嚴峻的時刻,領袖還能有別種想像嗎?
最接近本次疫情的要屬三〇年代的大蕭條危機,工業產出下跌超過三分之一、失業率超過22%、銀行破產、成千上萬的人失去工作,又丟失存款,農民與工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小羅斯福總統怎麼做?當然需要先紓困(Relief),然後尋求經濟復興之道(Recovery),並衍生出一系列的改革(Reform)。對比目前政府,紓困之後,重啓經濟復興已經聚訟盈庭,改革更是聞所未聞。
小羅斯福的改革是以「新政」重塑美國。在經濟危機時,雖然所有人都尋求紓困自保,但其實多數人心中依舊擔憂政府高漲的預算赤字,長期而言是否會令國家破產而失敗。
在這種矛盾心情下,小羅斯福的「新政」爲全國人民指出共同行動的方向,鼓舞了所有深陷蕭條的人們,點燃希望度過難關。
即使後來發現新政的效果遠不如宣傳的強大,政府支出其實是以大幅排擠私人投資爲代價、企圖控制價格也以失敗告終,但是這都不妨礙其整體戰略的成功。
具體來說,「新政」的改革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檢視資本主義的問題。對銀行、股票市場與財團的改革,扭轉了自由放任的看不見之手自會調節經濟功能的想像。
第二部分是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計劃,不僅由聯邦成立超過13000名員工的田納西河谷管理局,而且大規模投資在西部與南部的鐵路、橋樑、公路等運輸計劃,奠定戰後復興的基礎。並且成立公共事業振興署,令聯邦成爲單一最大僱主。
第三部分是社會計劃,建立了社會安全與社會保險網,以及確立組織公會的權利、成立住宅局與設立勞動安全標準。
小羅斯福的新政並不是一下子就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共和黨與民主黨各自分裂爲保守派與新政派,保守派像是紐約州長Alfred Smith、商界的全國製造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和商會(the Chamber of Commerce),主張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市場,因此成立新政黨挑戰新政。
不過即使是「新政派」中也非一團和氣,有些人是左派支持者,要求更多的計劃經濟;也有些是支持大企業的公司主義者,主張大公司彼此合作,成立卡特爾;還有些是強調競爭的市場主義者,大家彼此各懷鬼胎,莫衷一是。
而且最高法院也不是完全支持新政,曾經一度宣判國家復興署與新政核心法案之一的《農業調節法》違憲。
▲ 學者認爲,美國大選需要的是「小羅斯福」。圖爲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及現任總統川普。(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雖然新政最終受到人民喜愛,使得挑戰者在選舉中受挫知難而退,但是小羅斯福的「新政」,其實從計劃的研擬開始,就受到黨內外的各種挑戰,而且聯盟的成員也有多種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彼此互異的議程。
「新政」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鄰國加拿大總理便因爲國會反對使得計劃胎死腹中,但是能夠在逆境中超越眼前的紓困需求,纔是領導者真正的試煉。
儘管時空不同,美國人或許並不需要另一個「新政」,但是真正在這場選舉中缺席的,其實並非新政,而是小羅斯福。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蓬佩奧嗆中國南海主權「非法」全文翻譯 分析:美軍將正面挑戰共軍?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沈榮欽」個人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