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君:踏實辦事剛柔並濟,爲老齡化社區注入新活力

攝影:王宛

本報見習記者 王宛藝

“多動腦子,多想辦法,踏踏實實爲居民辦實事,他們都會記在心裡。”

人物小傳

陳卓君,1986年出生,2009年11月入黨。2005年12月入伍,2010年12月退役,現任徐彙區華涇鎮盛景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2020年,被評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

35歲的陳卓君身上帶着點“反差萌”。明明是一米八的挺拔身板,但和八旬老奶奶交談時,他彎着腰,彷彿和奶奶們一般高;明明臉上還能看出軍人的堅毅線條,但笑着招呼居民們時,讓人如沐春風;明明趕去現場時腳步生風,但真處理起來,不疾不徐卻又頭頭是道。

“不一定所有居民都知道我的全名,但大家都知道我叫‘小陳’。有啥事兒,就來找小陳!”2014年,陳卓君加入社區大家庭,繼續發揚軍人本色,從一名社區“新兵”成長爲現在經驗豐富的“老班長”——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居委會主任。

人民子弟兵,來自人民爲人民。”他穿上軍裝保家衛國,脫下軍裝退伍不褪色。作爲社區工作者,陳卓君以實幹爲社區注入活力,詮釋了基層黨員的本色,履行他曾許下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誓言。

熱心張羅,溫暖一羣“老寶貝”

在徐彙區華涇鎮盛華景苑居民區的鄰里匯,記者見到了陳卓君的一羣“老朋友”。“小陳來啦!”陳卓君剛步入鄰里匯,老遠就傳來奶奶們熱情的招呼聲。89歲的丁仙琴帶着一羣姐妹,圍坐在小茶几旁,喝着茶、聊着天。她們之中,年紀最小的朱新琴也86歲了。

她們,就是陳卓君請來的客人。在陳卓君所在的盛華景苑居民區,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佔到了近40%。他走訪中發現,其中還有不少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缺少精神上的關懷。如何讓老人過得舒心、快樂,陳卓君動足了腦筋。

去年底,小區鄰里匯擴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健康驛站、爲老助餐點、烘焙空間、小舞臺……一應俱全,“老人們有了一個開在家門口的‘客堂間’!”

起初,老人們由於“放不開”,並不願意來。陳卓君就熱心張羅,挖掘出幾位社區達人奶奶,動員她們來體驗。每天能在這兒量血壓、測血氧,時不時有養生保健課堂、烘焙小教室,還有專門的舞蹈房、棋牌室供她們消遣…… “奶奶們迷上了這裡,每天一大早來這兒‘打卡’。”其他老人們也跟着陸續走出家門,來鄰里匯享受更加繽紛多元的社區生活。

陳卓君也總愛過來看看,問問老人“身體好不好”“最近和孫女兒視頻了沒”。“小陳人好啊,喜歡和我們聊天,微信怎麼添加好友就是他教的!”奶奶們笑着說。

不在鄰里匯的老人,陳卓君也惦記着。90歲的丁爺爺眼睛不好、腿腳也不便,陳卓君便主動幫他申請助老餐服務,還隔三岔五給老人送餐上門,“也順便看看老人家”。丁爺爺家的廁所進行適老化改造,陳卓君不僅帶人上門,還主動搭把手。“工作時間長了,工作量也大了,但老人也更安心了”。

“小陳貼心啊!”爺爺奶奶們把這些看在眼裡,爭先恐後地告訴記者。陳卓君就在一邊,笑着撓撓頭

剛柔並濟,幹出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

時光撥回至2013年底,彼時陳卓君從部隊退役在家。時任盛華景苑居民區籌備組負責人的侯玉虹叩響了他家的門:“你願意來社區工作嗎?”

當時的陳卓君還不明白,一聲“願意”背後,肩負着多少沉甸甸的責任。

一年年幹下來,陳卓君越發覺得:作爲一名基層黨員、社區工作者,不僅要幹,更要幹好,要讓居民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爲曾經的軍人,他有“百鍊鋼”的一面。去年,疫情突如其來,陳卓君所在的盛華景苑社區是一個外來務工者多於本地居民的小區,防控壓力大,這考驗着居民區幹部的決策力與執行力

接到通知後,他義無反顧取消休假,主動請纓承擔起“隔離戶”的日常保障工作。外來務工者集中返滬後,他又堅守社區大門,嚴格執行掃“健康碼”出入小區,這一數據量在徐彙區名列前茅。去年,他被評選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

陳卓君也深知,只有柔性化的關懷,才能真正讓百姓充滿獲得感和滿足感

日常工作中,他耐心接待前來居委會尋求幫助的居民,將居民所託當作自己“父母”的事情來辦;碰到有生活困難的居民,爲他們量身定製扶持方案;遇到鄰里糾紛,他馬上變爲社區“老孃舅”,從法理情理上爲雙方分析糾紛根源,促成矛盾化解。

一次,兩戶鄰居鬧得不可開交。但認出前來勸架的“小陳”後,一戶居民立刻“服了軟”:“你是小陳吧!之前我電瓶車輪胎沒氣了,你不僅幫我借了打氣筒,還悄悄打好了氣。我會配合你工作的。”

陳卓君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他不經意間幫助居民解決日常小事的時候,很可能就樹立起了一面公道正派的旗幟,“問題解決了,居民對我們社區工作者的信任感滿意度自然就提升了”。

加入業主羣,着力解決居民“急難愁盼”

今年3月,陳卓君當選爲盛華景苑黨總支副書記、居委會主任。上任後,他第一件事便是加入小區業主羣。

這個微信羣原本是200多名小區業主自發組織的,由於長期缺少監管,羣內也充斥着負能量“吐槽”,不實信息比比皆是。

加入該羣后,陳卓君首先對羣內反映的矛盾突出點做好記錄,調查覈實後把準確信息發佈在羣內,同時聽取居民提出的合理建議,把建議提到小區建設議程上來。

譬如羣內反映物業報修無人響應,陳卓君調查後發現確有此事。他推動整改,並充當起居民與物業之間的“客服”,接待居民報修案件,督促物業及時處理。居民的“急難愁盼”有了迴應,羣裡的氛圍自然好了不少。

“人心都是肉長的”,陳卓君說,羣內業主們從最初的不認可、不作爲,逐漸轉變爲互相理解、支持配合。這也帶動了不少年輕人蔘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此後的美麗家園綜合改造等工作中,主動出謀劃策,配合小區建設工作的推進,“年輕人蔘與共建共治共享,爲老齡化社區注入新活力”。

“多動腦子,多想辦法,踏踏實實爲居民去辦實事,他們都會記在心裡。”七年多來,社區間流淌的善意悄悄在陳卓君心裡紮了根。接下來,他還盤算着將更多專業化、智能化的方法帶進社區,讓這個老齡化社區真正“活”起來。